《福地送福》节目深入五个拥有“福”字的市、县(区)

用“福”展现中华文化传承之美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2

  “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在蛇年春节期间,《走遍中国》栏目特别策划推出了5集系列节目《福地送福》,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节目组深入5个拥有“福”字并且富有深厚福文化底蕴的市、县(区)——开福、福安、福鼎、福州、安福,探寻隐藏在城市背后的“福”文化。5期节目在电视端的观众观看量达到了3822万,央视频端点击过亿次。

  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纪录片部《走遍中国》栏目组《福地送福》总编导王国强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让观众在享受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年味与喜庆氛围,还希望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深挖“福”背后的文化传承

  王国强介绍,《走遍中国》每年都会以生肖为主题推出特别节目,来到乙巳蛇年,蛇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象征较为复杂且难以统一,与城市名称的关联性相对较少,节目就要换个新的形式,“因此我们决定在蛇年推出以‘福’字命名的城市为主的系列,选取了5个与‘福’相关的市、县(区)”。

  文化深耕是节目的立意。据王国强介绍,节目通过走访5个名字中带“福”的市、县(区),深入探讨了每个城市的独特元素,展示了“福”文化在当地社会、民俗与生活中的渗透与表现。例如,在长沙的开福寺,节目中有一个特别的“随机扫福”活动,观众可以通过参与扫描二维码,瞬间感受到开福寺的福气;而有2500年历史的湘绣,通过36位绣娘的努力,制作出一幅10米长的《百福图》,带来新春的祝福;在福安的畲族婚礼上,节目组深入展示了畲族传统的婚礼习俗,以及吉祥符的象征意义。

  在王国强看来,节目所展现的欢乐祥和背后,体现了“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在古老的寺庙中随机扫福,还是通过湘绣图展现祝福,抑或是通过畲族婚礼来传递吉祥,节目的每一集都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关于‘福’的多维度解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送福官让节目活起来

  节目的创意亮点之一是引入“新春送福官”这一形式,邀请地方的知名主持人或文化达人担任送福官。王国强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分享与“福”相关的文化背景,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引领观众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这些送福官在本地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对当地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个性鲜明且富有亲和力。通过他们的讲解,观众在享受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切身感受到‘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送福官作为观众的“眼睛”,带大家领略每集不同的“福”主题,如健康福、耳福、口福、吉祥福等,并通过具体的地方特色进行呈现。例如,在福安的畲族婚礼表演中,送福官穿上传统服饰祝福新娘,全天候融入活动当中,与当地人和文化紧密互动。

  节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和具有亲和力,也更好地吸引了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福地送福》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王国强告诉记者,送福官的参与使得节目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他们通过轻松活泼、富有互动感的方式传递‘福’文化,既有趣又不失深度,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得文化的启发和认同。”

  高质量制作让“福”气传播

  好食材需要精细化的烹饪手法,同理,好内容也需要更好的呈现形式。据王国强介绍,《福地送福》的拍摄技巧也十分独特,节目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既有航拍展示城市全貌和壮丽山河,又有特写镜头聚焦传统技艺与美食。“例如,福鼎的太姥山在节目中通过航拍展现了其险峻的山峰,而福安的银丝线面在镜头下呈现得无比精致。慢镜头则捕捉了当地的传统活动,如福安的畲拳和福鼎的团圆饭,展现出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福地送福》更希望通过深度挖掘和呈现各地的“福”文化,既传递中国传统美德,又展现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互动,使“福”文化不仅接地气,也具备了更强的全球影响力。

  《福地送福》系列节目不仅有着很强的内宣功能,获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而且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我们也希望节目的播出能够让全球的华人华侨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氛围和家乡的温暖,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通过‘福’文化,感受到家乡的祝福与牵挂。”王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