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道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内容生产探索

——以科技日报社“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报道为例

作者:金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1

  2024年,科技日报社在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同时,推出“文化中国行”“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专栏(以下简称“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鲜活呈现全国各地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博事业发展、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生动记录新技术新要素助力文化、文旅产业开辟新赛道新场景的创新实践,及时报道新型文化业态为人民社会生活带来的新气象、新风尚。“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刊发了50多篇通讯报道。这些报道立足科技视角,聚焦各地在文物、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领域的价值阐释、保护、研究、管理、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阐释文物价值、文明研究的科学依据,夯实文化自信

  科技报道是向大众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立足科技视角,呈现、阐释、传播文物价值和文明研究,关注文物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等关键问题,既有利于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也将为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增强说服力,在信息传播中增强国家认同。

  同时,传统文化因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所提供的优势而持续得到传承,这不仅显示了它在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普遍认可,也反映了其在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方面的独特价值。挖掘这些客观规律背后蕴藏的科学精神,也将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着力呈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使用价值、制作工艺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彼时历史阶段中的科技发展水平,从而为文物价值阐释提供科学依据,帮助读者建立文物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聚焦重要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地,注重对其中富有科学底蕴、科技内涵的遗产地进行科普解读,传播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稿件《传承“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在遗产保护、文旅发展中绽放时代活力》生动呈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的地质、地理特点,工程内部结构,开凿技术,开凿流程,让先民们“因地制宜”的农业科技智慧跃然纸上。

  “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关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保护中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通过对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描写,活化文物和文化遗产身处的历史场景、科技场景,增强遗产的历史可信度。同时,通过对文物鉴定科研现场的还原,为文物价值阐释提供科学依据。稿件《只为守望古蜀桑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通过第一视角,体现科研人员如何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首次将实验室考古方法与预防性保护理念进行应用,又是如何通过与多家研究机构的合作,发现丝绸遗迹,确定三星堆祭祀坑形成年代,了解青铜器铸造工艺与玉石器制作方法;稿件《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科研团队:为文物建起“数字物纹”库》聚焦大学实验室,通过对“数字物纹”使用场景的描写,呈现计算机视觉原理、人工智能算法如何提取文物微观视觉特性,并最终实现高精度判别文物身份的技术原理。

  传播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凸显守正创新

  科技报道不仅要关注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蕴藏的科技要素,更要关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体现的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让读者感受其中的科技魅力,增强对文物传承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

  在“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稿件中,受众可以从长城、布达拉宫、麦积山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中,看到对文物保护的审慎和克制,也可以感受到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温度、锐度、精细度:在长城脚下,科技是凭借长城形变监测技术研究,对长城的航拍监测和数据分析,也是智能物联网设备构建的长城保护全过程可追踪的数字化档案;在布达拉宫里,科技是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的逾千万组数据,也是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的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在对文物的保护中,文物修复用科技创新让当代人从一件件器物中触碰古人的生活气息,在古今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对于文物修复案例中那些用前沿科技助力文物重焕荣光,为发掘文物价值提供支撑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不吝笔墨,与古为新向未来。稿件《AI技术助三星堆文物“新生”》并不满足于呈现基础的文物复原思路,而是在进一步聚焦科研人员借助AI完成文物拼接的基础上,研发多个算法模型,并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的研究动态;稿件《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团队:用微生物修复岩土文物》则呈现的是科研人员将此前应用在边坡堤坝加固、道路修建和防止土壤侵蚀等岩土工程相关领域的微生物加固技术扩展到文物修复领域的创新实践。

  增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与当代科技文明的“观照”,体现与时俱进

  “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遗址展示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场景下,通过记者在新闻文本中建构的文化现场,让受众置身于考古现场、博物馆、文化遗址、实验室、文旅消费等场所,体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予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时代气息,通过科技找到古今“对话”的结合点,也以此拓展对前沿科技应用场景的认知,激发人们对文物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文物科技的热爱和参与,让受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稿件《千年古乐“飞入寻常百姓家”——河南博物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的声声古乐,引出该乐团20多年来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服饰、乐曲以及演出场景进行复原和舞台演绎的叙事主线,并描写乐团在复原重构古乐器中的攻关历程,及如何与音乐学、美学、铸造业等专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调试、数据分析、制作;稿件《在光影“魔术”里探寻历史遗迹——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则展现全息剧场、裸眼3D、沉浸式剧场、全景声数字声场等数字多媒体形式,对于龟兹魏晋古墓的营建之地、营造之法等主题的烘托,为受众送上一处穿越时空的古墓“丽影”。

  “文化中国行”系列专栏在聚焦文物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的同时,也关注科学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创新尝试,通过描绘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及智能穿戴设备、沉浸式演出、虚拟导游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形式,呈现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记录时代影像。

  稿件《恍若置身万千宫阙》通过现场各种舞台场景的切换,展现全息影像、裸眼3D、激光鼓阵等技术联袂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稿件《曲阜三孔景区推进数字文旅融合项目——和“孔子”微信互动是怎样一种体验》通过展现混合现实(MR)眼镜、虚拟数字内容、区块链、元宇宙、体感互动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受众呈现一个与孔子跨越时空对话的沉浸式旅游场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在中华大地上,有关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利用的工作仍在继续。这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做好议程设置、建构饱含科学思维的新闻框架,用理性生动的语言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