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四支柱》:

一次精品出版的实践

作者:张春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7

  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公司总编辑张春雨(左一)和《第四支柱》作者胡喆(右二)在发布会上合影。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存储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运行方式。《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作为电子工业出版社精心策划的2025年开年重点书,不仅承载着对国产领先存储技术的深度剖析,更肩负着传播国家战略、推动主题出版的重要使命。


  洞察时代脉搏 锚定存储高地


  选题策划是出版工作的起点,也是决定一本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策划《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这部重点著作之时,我们深入分析了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存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存储技术不仅是数字经济的支撑,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存储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是一段值得被记录和传播的历史。

  在选题立项过程中,我们与作者胡喆进行了深入交流。胡喆作为科技财经作家和数字产业资深观察者,对存储领域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在科技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采访到读者很难触及的中国存储企业领军人物和历史亲历者。其作品《沸腾新十年》更是入选了豆瓣、知乎、掌阅等多个平台的经管图书年度榜单。我们相信,胡喆的专业背景、内容驾驭能力,尤其是对科技产业的深研和热忱,能够为读者呈现一部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为产业带来一份适逢其时的优质资料。

  公众对“存储”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第四支柱》中的“存储”离公众又有些遥远。它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以及主题出版的鲜明属性,与科普定位存在冲突。而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存力”这一命脉性技术能在公众层面得到重视,让中国存储崛起路上的技术英雄和代表企业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瞩目。

  为此,我们几番与作者深入沟通,最终确定采用传记的写法,用大量笔墨刻画关键人物、关键企业和关键事件,力争将中国存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鲜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当然,选这条路并不容易,平铺直叙地就技术写技术,是更多人的选择。《第四支柱》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在书中铺设颇多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穿插,理性技术与家国情怀的呼应,产业规律与民族精神的碰撞。

  最终,提前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忠实地反馈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身临其境,自豪感层叠而至,无时不能直面感受到存储这条进路在大时代迸发出的力量”。


  专业的科普 科普得专业


  《第四支柱》的出版过程是一次精品出版的实践。从选题策划到最终成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在内容创作阶段,我们与作者胡喆紧密合作,多次召开选题研讨会和内容评审会。我们邀请了包括李国杰和孙凝晖两位院士在内的多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对书稿进行审读,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与作者对于文字的呈现效果不断进行打磨,力求对这样一个高科技话题,能保持足够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让听起来很复杂、深奥的存储技术,普通人读起来也津津有味、时有共鸣,可以在产业演进与技术沿革的底层脉络上始终跟得上、看得清,对中国原创技术从追赶到领跑的壮阔历程深深共情与自豪。

  为此,我们特意物色、邀请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和身份的人作为种子读者,以采集各个角度的反馈信息和阅读体验,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意见,不断迭代版本。先后参与本书预读并提供建议的人包括存储行业领军企业各技术分支的高管,也有滴滴、小米等存储行业典型客户互联网企业的分管总裁,还有京东研究院、用友研究院等产业研究机构的院长,还有代表大众媒体视角的《电脑报》创始人陈宗周。

  在设计和装帧方面,我们追求视觉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封面设计的视觉内涵围绕“甲骨文”这一 最古老也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存储设备,采用起凸工艺的立体感来表现信息承载的寓意,底图为斑驳的甲骨文字与动感十足的飞溅效果,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与存储技术的历史久远与生命旺盛暗合。

  在编辑《第四支柱》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存储技术的魅力和中国存储产业的崛起。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未来,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出版人的使命感。

  (作者系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公司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