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楼大厅,一场“冷”“绝”的专题展,收获好评如潮。大家从中看到了这家学术出版老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把冷门绝学汇成“镇社宝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4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商代史》、《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下)》、《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系列著作”……新年伊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楼大厅“冷门绝学”专题展,去感受这家学术出版老社“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新路径。
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传统人文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
“‘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让‘做优秀思想的集聚者、耕耘者和传播者’不只是一句激励人的口号,更成为出版人的现实行动,我们就要打造出一批留得下、存得住的学术精品,进而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社会进步、文明延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冷门绝学出版规模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出版社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的重视,冷门绝学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其中与之相关的学术出版发挥了重要力量。
“作为一家学术出版的品牌老社,专业是排在第一位的,要坚持专业,才能保障学术出版的质量不褪色。”赵剑英如是说道。
自建社伊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定位,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图书,其中包括《甲骨文合集释文(1—4卷)》《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商代史》《摩诃婆罗多》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研究成果。“这些共同构筑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底蕴。”赵剑英说。
“我们立足优势,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持续推动。”赵剑英告诉记者,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大部头丛书为抓手,逐步建立起包括甲骨学、简帛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敦煌学、边疆学、历史地理学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冷门绝学出版阵列,推出了一大批最新优秀成果。
甲骨学一直是该社重点关注的冷门绝学之一,这其中有梳理甲骨学学科发展史的《新中国甲骨学七十年(1949-2019)》和《甲骨学发展120年》,有甲骨学研究的《甲骨学通论》,甲骨文字考释与商史研究的《商代考古与甲骨学》《殷墟甲骨断代标准评议》等,此外还有甲骨文工具书《殷墟甲骨学大辞典》《殷墟甲骨拾遗》等。
“简帛学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是我社冷门绝学阵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剑英介绍说,其中,《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19)》对推动简帛学的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文字学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相关图书品种较多,囊括了甲骨文、金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等,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所著的《中国古文字学概论》更称得上古文字研究爱好者的入门书。
方言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化记忆、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方言研究图书在冷门绝学中体量最大,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其中《中国语言资源集》所收调查点数之多、材料之全面丰富、编排之统一规范,在全世界范围内亦未见出其右者。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有着重要意义。”赵剑英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藏学领域出版了藏学研究大家王尧的《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修订版》,在蒙古学领域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仁钦道尔吉的《英雄史诗论集》和《蒙古英雄史诗发展史》,在西夏学领域出版了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范文的《西夏研究》(共8辑)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韩小芒的《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其中满学研究图书最为成熟,出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的《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满学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主编的‘满语文系列教材’丛书等。”
在出土文献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既有名家力作如《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修订本)》等,也有如《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等长销书。
敦煌学的研究对传承民族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大有裨益。该社出版了众多敦煌遗书相关研究成果和壁画研究成果,如《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等,已成为国内敦煌学出版的重要阵地。
中国边疆学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边疆治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据赵剑英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边疆学领域深耕细作多年,推出了多部重量级著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和《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以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国家统一史”的最终成果——《清代国家统一史》等。
“可以说,我们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在冷门绝学方面出版规模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出版社之一。”赵剑英底气十足地说道。
“冷门绝学出版,不仅要做全,更要做优做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冷门绝学成果不仅数量可观,更有多部精品力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其中,《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商代史》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下)》《清代北京旗人社会》荣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秦简所见地方行政制度研究》荣获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学术成果奖提名奖,《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系列著作”、《蒙古英雄史诗发展史》荣获第十届(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我们出版的三部图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很好地说明了我社冷门绝学出版成果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赵剑英说,这些图书都由相关学科学术泰斗撰写或者主编,历时多年才出版面世,学术质量无出其右。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由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20余年,八易其稿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凝结了100余位学者30年的研究成果,这其中还有谭其骧、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独健等很多已经故去的前辈学人。“我社选调有丰富经验和相关学术背景的编辑对图书的编辑过程进行把关,保障图书高水准的出版质量。”赵剑英说。
随着策划力度的加强,冷门绝学出版项目日益增多,这些项目往往周期长且涉及多学科,统筹难度相对较大。2014年,赵剑英打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有学科限制,成立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其中既有哲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编辑人才,更吸收了许多小学科、冷门学科的编辑。
“重大项目出版中心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跨学科和更精深的专业性,适应的是深层次、系统性、高难度成果的出版组织,这就大大推动了冷门绝学成果的出版。”赵剑英表示,在过去10余年间,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成长迅速,硕果累累,推出不少冷门绝学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题资助,如《元代白话碑集录(修订版)》《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修订本)》等。
“冷门绝学出版,不仅要做全,更要做优做强。”赵剑英谈道,只有这样,方能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冷门绝学图书,不能让它们成为‘绝响’”
做事离不开人。在赵剑英看来,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关键在于年轻从业者的培养,让年轻人有干劲,“为此,我社加大投入力度,让年轻人有奔头,让冷门绝学凝聚更多青年力量,这样才能薪火不断、传承不辍。”
为了更好地服务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科研成果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古籍分社。“埋首故纸堆,甘坐冷板凳”,古籍分社社长孙萍说起入社12年来的成长感慨良多,“多年来我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在项目中学习成长。”
孙萍至今仍记得“中国哲学典籍大全”项目启动时,团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该项目图书在世界哲学大会上的展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品质和质量丝毫不放松,多年的历练,让我们在牢守专业化、精品化底线的基础上,在每一次重大项目中实现进步和突破,让更多的冷门绝学成果出版成书。”
让冷门绝学走出“象牙塔”,为更多人所认识认知。在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编辑出版工作座谈会召开期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及20家同行出版社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参观了出版社“冷门绝学”专题图书展,其间有同行感慨道:“这个展览应该走出出版社、走向社会,办一个社会性展览,让‘冷门绝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们也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数据库’里面开设了‘冷门绝学’的专题页面,助力相关出版成果走进高校和图书馆。”赵剑英告诉记者,该社还邀请多家图书馆来社参观“冷门绝学”图书展,进行现采、补采。“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冷门绝学图书,不让冷门绝学成为‘绝响’。”赵剑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