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迎金蛇 同心同力赴新程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2

  时针滴答指向又一个春天,乙巳蛇年正快步向我们走来,2025年的春晚大幕即将拉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各大卫视精心筹备的春晚盛宴,宛如绚烂的烟火,即将在辞旧迎新之际的天空绽放光彩。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总台及各大卫视了解到,各台春晚各具特色,都承载着对新年的满满期待与美好祝愿,愿大家在春晚的陪伴下,欢欢喜喜过大年,开启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新征程。

  扬国气,非遗璀璨耀中华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总台及各大卫视都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晚会之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传统里找到新的答案,让文化生生不息,让记忆代代相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如以“红包”为主题的歌舞节目,在歌词、表演和服装设计上融入剪纸、皮影、中国结、风车等非遗和春节民俗元素。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由京津冀联合录制,京津冀地区的非遗项目也将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巧妙地融入在节目中,如河北定瓷的精美工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笔触、京剧的醇厚韵味等,让观众高浓度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湖南卫视刘昕团队制作的《2025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为出发点,将汉剧高腔、梅山武术、朝鲜族长鼓舞、哈萨克族沃尔铁克等123个非遗宝物搬上舞台。非遗街区再现《刘海砍樵》传说,花鼓戏、桃源刺绣、麻质画、衡水剪纸等30种非遗“显眼包”悉数登场,打造新春年味天花板。

  《2025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在采撷年俗、诗意等的文化符号外,更多元、深层地将云南的6项世界遗产和灿烂非遗等融入到晚会的节目编排、舞台设计、视觉包装中来,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一场文化璀璨、底蕴深厚的非遗中国年庆祝活动。节目《来晚了》由资深媒体人斯雄作词,通过清新、空灵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世界遗产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林神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节目《孩子们 拜年了》通过非遗拜年的创意拜年方式,展现了保山永子、德宏剪纸、建水紫陶、斑铜、独龙毯等云南非遗元素与春节习俗的创新结合;滇剧、玉溪花灯、彝族海菜腔等非遗戏剧、唱腔也在晚会中得到全新的艺术呈现,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跨界融合魅力。

  《2025年川渝春节联欢晚会》则请到了李子柒和荣昌折扇传承人陈子福、蜀绣传承人孟德芝、漆艺传承人尹利萍、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24代传承人王法万等7位非遗大师一起演绎“非遗+艺术”的歌曲融合节目《拾光》。节目中,舞台被打造成蜀绣的空间,李子柒将通过XR、AR特效呈现出穿梭在川渝两地非遗织机间翩翩舞动的场景。

  冒热气,人间烟火暖心窝

  人文关怀是历年春晚的重要底色,目的是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春晚的欢乐。今年,总台和各大卫视均致力于打造接地气又不失大气的春晚,用温暖的故事、精彩的表演传递家国情怀,祝愿观众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如诗,岁月安康。

  今年,总台春晚不断深化“人民的春晚”创作理念,将聚光灯更多投向奉献拼搏的普通人,邀请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走到台前,成为春晚舞台的主角,如“绿皮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麦子阿姨”秦士芳、“外卖诗人”王计兵等被邀请到现场观看彩排。

  此外,总台春晚还首次推出了视障版和听障版的无障碍转播,邀请“无声骑士”外卖员等残障人士代表前来观摩并听取反馈意见,让全国超4500万视听障碍人士也能在除夕夜与家人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和社会的温暖。

  为了打造一个极具人间烟火气的晚会,北京春晚以“去舞台化”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无界限、零距离的沉浸式京津冀社区,设有饺子馆、小院、超市、照相馆、花店和商业街等场景,再现百姓生活画卷,展现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情味。导演组将“咱们一起包饺子”的思路融合在整场晚会的设计中,目前已发布饺子故事征集活动,邀请全球华人分享包饺子故事,让观众在春晚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云南省春晚则围绕云南省三大目标定位,讲述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生动故事,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新篇章贡献力量。紧扣“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美好生活在云南”“旅居云南”等云南新名片,展现云南文旅转型升级新篇章中的生动故事;晚会现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共聚一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晚会特别邀请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获得者青年代表、基本干部和各行业工作者到现场,分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基层的奋斗故事。

  《2025山东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将迎来一群特殊的人。晚会特别策划“老战友你在哪儿”新媒体活动,以志愿军独立33师指战员的战地照片为线索,为现居山东的95岁抗美援朝战地记者胡明寻找老战友,邀请老战友们在春晚现场实现仪式感重聚,沉浸式照片墙和老战友惊喜亮相令全场泪目,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军旅歌手褚海辰带领沂蒙老兵合唱团,与海军山东舰官兵跨屏合唱《祖国不会忘记》,将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接地气,百花齐放竞争春

  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春晚这一平台,能够将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传承下去。今年,多家卫视立足于本土,打出春晚“差异牌”,用极具地方魅力的节目吸引着来自全国的观众。

  《2025东方卫视春节晚会》以“你,就是上海!”为主题,节目深耕海派文化内涵和都市审美,展示人民城市辉煌篇章。

  上海正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本次蛇年春晚将继续凸显东方系列晚会鲜明的上海文旅元素。来自上海芭蕾舞团的舞者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邮政博物馆、浦东美术馆等多地翩然起舞,带来别开生面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同时,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丰富,2024年,由上海博物馆策划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引发全民热议,本次春晚将邀请“埃及众神”送上特别新春祝福。此外,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沪语影视剧是海派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春晚舞台也将迎来经典沪语电影《股疯》《爱情神话》以及即将上映的电影《菜肉馄饨》的主创团队,展现独属于上海的烟火气。

  《2025浙江卫视越剧春节联欢晚会》将继续围绕越剧文化内核,以越乡之音传诵家国之情,以水袖霓裳挥洒国潮之趣,打造一场喜庆祥和、美轮美奂的新春视听盛宴。围绕农历乙巳蛇年话题,越剧春晚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汲取内容源泉,将“白蛇传”“天女散花”“大闹天宫”“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融汇于剧目编创、剧情引导等内容载体中,以越剧、越歌为主线,结合绍剧、皮影戏、AI短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节目主题。

  广东卫视《到湾区过大年——2025蛇年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在创制过程中,特别注重提炼湾区民众关于年味的鲜活记忆,展现粤港澳三地对于“年俗”的在地传承。用真实的氛围感、满满的获得感、浓郁的幸福感,打造出贺岁微短剧《以和为贵》、功夫概念片《五福临门》、文化概念片《惊蛰》、民俗概念片《金蛇狂舞》等新品佳作。

  与2024年“潮”主题不同,今年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丝路同欣·万里共行 2025丝路春晚》围绕丝路文化展开创作,以“丝路跨国爱情怦然心动”“张骞遇见丝路万里行”“中国——中亚共建美谈”“陕北民歌遇见歌剧”四个相互关联的微短剧故事串联起整场晚会,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情,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丝路精神。

  聚人气,新老朋友来相会

  细数总台和各大卫视春晚的阵容,可谓相当强大。既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既有回忆杀,也有新潮流。在这场全国人民共襄盛举的晚宴上,大家欢聚一堂,以精湛的舞美、动人的歌声、幽默的语言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本次北京台春晚嘉宾阵容“水灵灵”,不仅有“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有很多“惊喜连连的新组合”。例如,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三地嘉宾将联袂表演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据了解,本次晚会将有许多像这样的跨界合作节目,同时语言类节目将多达10余个,内容聚焦“银发经济”“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反映当下社会现象和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上世纪90年代,一部《新白娘子传奇》曾创造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观。今年,在《江苏卫视ai荔枝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赵雅芝、吴碧霞将联袂演绎歌舞《千年等一回》,续写“白蛇”与“青蛇”的动人故事,为“80后”“90后”的观众献上一份回忆满满的新春惊喜大礼。娜然将携手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带来《初见·双蛇斗》,将传统舞蹈与中华武术相结合,在一招一式间诠释刚柔并济的魅力。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制胜法宝。今年,江苏卫视春晚进一步扩充语言类节目的数量,组成了一支由语言表演艺术家姜昆,人气笑星史策、张弛、四士同堂、庞博、阎鹤祥、何广智等混编而成的“含笑量”超高的“笑星”队伍。姜昆将领衔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老中青三代,带来群口相声《精准推送》。这是一部聚焦大数据背景的相声作品,以各式各样的网络陷阱为切入点,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山东春晚形式创意升级,多样态全景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晚会由张艺兴担任文化召唤官,用潮流文化致敬传统经典,带来敦煌题材歌舞《飞天》和中国神话题材的全新单曲《开天》,用酷炫唱跳掀起青春风暴,用榜样力量带动国潮出圈。戏曲创演秀《白蛇传∙前世今生》,用影视金曲《前世今生》串联起川剧、昆曲、婺剧里的经典《白蛇传》选段,邀请戏曲演员李云霄、演员郑业成与“00后”戏曲“守艺人”进行搭档,唯美演绎爱情传奇。舞蹈《沂蒙颂》聚焦临沂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融合三个不同年代的创意舞台,极致呈现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