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精品图书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2
2024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的《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以下简称《科学与文化》)。该书凝聚汪品先院士多年来的深度思考,探讨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的理念。《科学与文化》出版后广受读者好评,被多个榜单收录:荣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年9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两次入选“京华好书”书单(2024年第7期、第11期),入选党建好书2024年11月书单,入选2025年度“全民阅读 书香三八”100部好书。本文以该书为例,从精品图书的内涵与价值、出版强国建设新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精品图书助力出版强国建设等3个方面进行浅析。
精品图书的内涵与价值
众所周知,精品图书的打造需要出版人整合高端的作者、高质量的内容、专业的编辑、一流的校对、精良的印装、全方位的推广等优质资源,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为人民提供更多经得起读者好评、时间检验、市场认可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人文价值和阅读价值,还能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社会风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出版导向。精品图书生动捕捉时代印记、展现时代主题和彰显时代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是经过时间淘洗、经受读者检验的优秀作品。
汪品先院士所著《科学与文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是难得的大家之作。该书回顾人类发展史、科学发展史,以独特视角和宏大的视野探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前瞻未来科学之路,提出科学研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创新科学精神,并鼓励年轻人为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出版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思考
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将我国建成出版强国的远景目标,指明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该规划特别强调要推出一批科学技术类出版精品,服务科技强国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一批反映科学研究前沿、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出版精品。
当前,出版强国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作为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和重要阵地,出版单位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转化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扎实工作成效。
如何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版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成为出版强国建设的必答题。2021年,汪品先院士为了重拾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中国传统文化文理脱节的问题,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通识课,《科学与文化》一书的内容源于此。该书凝聚汪品先院士多年来对科学与文化的深度思考,以科学家的立场,启发读者对于科学创新的热情,激发思想碰撞,拓展思维边界,加强人文思想熏陶,塑造科学文化精神。可以说,《科学与文化》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图书,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出版强国,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以精品图书推动出版强国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创新出版理念,设置特别板块。创新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要驱动力,是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满足读者多样化、多层次化、多场景化阅读需求的必要条件。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出版强国建设,必须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坚持守正创新贯穿出版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
作为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为进一步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弘扬科学文化,醉心于科普工作。2018年写作《瀛海探径——汪品先科学人文随笔》,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带来了有关科学创新的批判与思考;2020年写作《深海浅说》,深入浅出地讲述深海的秘密,书中百余幅插图更是让大家身临其境地看到神秘的海底世界,此书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好书”;2022年写作《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通过讲述国际科学界的珍闻逸事,传递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好书”……
针对汪品先有着“网红”院士、“百万粉丝UP主”、“深海勇士”等不同标签,《科学与文化》编辑团队在每一章的最后创新设置问答板块。该板块根据同济大学线下公开课讲授时同学提出的问题整理而成,汪院士作出简要回答。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汪院士计划在合适的时候,利用线上视频账号深入解答部分问答板块里的问题,实现纸质图书阅读价值的延伸。
整合营销资源,宣传精品图书。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坚持精品引领、精品带动,构建主题突出、质量上乘的出版融合发展精品体系。该意见是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发布的政策性文件,是对新时代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的整体性安排,为全国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
5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融合发展中心,将优质的内容资源与优质的流量资源联动,助力精品图书的内容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该中心运营的抖音号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3次入选“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视频号。截至2024年1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抖音粉丝量达442万,今日头条粉丝量380万,小红书账号粉丝量33万,均居入驻出版社前列。
2024年9月,人民日报出版社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在上海科学会堂联合主办《科学与文化》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与汪品先院士共同探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一致认为只有将两者互融互通、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创新文化、真正实现原始创新。
人民日报出版社充分利用自有平台长年苦心经营的庞大私域流量池,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账号,发布会前多次发布招募现场观众的图文和视频,并开展针对《科学与文化》一书内容向汪品先院士提问的活动,为发布会的成功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发布会上,汪品先院士坚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专业的知识,风趣幽默地回答了几个网友问题,将发布会推向高潮。
加强版权推广,致力多语种出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征程,要求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走出去实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人民日报出版社持续加强精品图书走出去内容建设,连续多年入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特别是最近两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先后有20个项目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
《科学与文化》共分为科学的产生、科学与视野、人类与海洋、科学与好奇、创新与教育、东西方文化、科学通用语、地球的未来8个篇章。汪品先院士具有非常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学术基础、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该书非常适合向海外读者推荐阅读。下一步,人民日报出版社将加强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合作,深入开展《科学与文化》一书多语种出版工作,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科学家的观点和风采。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