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稳定预期凝聚共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1
2025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提出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在经济发展中关键作用的深刻认知。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传统挑战的延续,又遭遇新型风险的冲击。从国际层面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舆论场波谲云诡,各类不实信息肆意传播,严重干扰国内外市场主体对全球经济走势的预期,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部分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也亟待破题,更需要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来稳定预期、凝聚共识。
通过科学合理的舆论引导策略让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改革举措,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锚点,避免微观主体因为对政策的误读或理解偏差产生过度恐慌或盲目乐观的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层面的资源错配,这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立足预期管理的传导机制,形成科学的舆论引导方法体系。经济学的预期管理重点在于提升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让经济主体能够基于稳定预期来优化微观决策,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基于共同的预期方向形成行动合力。尽管政府拥有丰富的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信息,但政策文件里的专业术语和复杂表述对普通公众而言往往难以理解其核心要义,需要权威媒体将其转换翻译成为公众关切且容易理解的话语和议题。媒体通过对特定经济议题的强化报道和高频呈现,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程度和重要性认知,从而引导公众的思维方向和关注焦点。此外,媒体对同样的政策或事件信息设定不同的意义框架也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比如,积极、客观、全面的经济宣传,能够增强公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引导公众形成乐观预期,反之亦然。因此,媒体在构建经济事件框架时要有行动上的观念自觉,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公众反馈动态调整报道框架,以舆论引导平滑市场波动。
其次,针对预期管理的痛点、难点、堵点,优化舆论引导操作策略。当前,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去中心化等特点,这些特性深刻改变了经济舆论的传播路径和引导难度。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能够瞬间实现裂变式传播,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个别负面经济信息迅速扩散,并且脱离传统的内容把关机制,通过社交媒体不断生发裂变出次生议题,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动摇市场信心。此外,公众的风险偏好、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其对信息的接受和预期的形成,进而影响其消费、投资等决策。针对这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应从信源、内容、渠道和受众等关键环节协同着力,建立涵纳政府部门、权威经济研究机构、专业舆情研究机构、官方主流媒体和民间代表性意见领袖等主体的多元预期管理力量并持续优化操作策略。
再次,整合不同媒体优势构建多级传播网络,打造舆论引导合力。不同类型的媒体在经济舆论引导中角色功能各有千秋,报纸常以专题报道、深度分析文章等形式对经济政策、市场趋势进行深入解读,电视台则通过新闻节目、财经访谈等形式为观众生动直观地展示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复杂逻辑,门户网站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实时更新经济新闻资讯,满足用户对海量经济信息的即时获取需求,社交媒体平台则成为经济话题讨论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财经意见领袖在平台上发表观点、设置焦点议题,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在报道重大经济事件或政策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共同策划、协同作战,联动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网红大V等意见领袖,发挥对关键议题的话题引领作用,并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形成多声部大合唱。
在数智化时代,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收集、整合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海量经济舆论数据,舆论引导要擅借新技术之力,持续强化舆情监测的精准性,优化经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形成稳定市场预期氛围。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定的发展共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助力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