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县农民朱彦军称自己因“诗”得福,如今他有了一份新事业——

“读行侠”回家乡,当上阅读推广人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1

  两年来,朱彦军投身阅读推广活动,向当地孩子传递阅读理念。


  寒冬腊月,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甘肃省静宁县,田间的冬小麦长势喜人,连片种植的苹果树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偶尔可见路边果园里正在劳作的果农。在外打拼一年的人们已经陆续回到家,开始置办年货。

  朱彦军就出生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53岁的他身材清瘦却透着一股精气神。1月1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静宁县文化馆见到朱彦军时,他正趴在电脑前忙着整理多年来坚持阅读古诗词的思考和感悟。虽然打字速度不算快,他的神情却十分专注。

  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推广全民阅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乡村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资源……这些事搁以前,朱彦军想都不敢想,如今却变为现实。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打工,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书店


  2023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朱彦军和其他外出务工的乡亲们一样,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过着像候鸟一般的日子。然而,2023年3月,年已半百的他迎来了“华丽转身”,被破格聘为静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

  这一切变化都得从参加《2023中国诗词大会》说起。

  2022年,爱好诗词的朱彦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诗词大会的海选,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百人团”的一员。在之后的激烈角逐中,他不但冲出了“百人团”、登上了舞台,还一路乘风破浪,最终获得全国亚军。

  从“朱师傅”到“朱老师”,从西北小山村到城市工地,再到登上以诗会友的大舞台。“很多新闻报道和网友都说我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其实这只是缘于对阅读、对诗词的爱好,我这算是因‘诗’得福啊!”朱彦军对记者说。

  其实,朱彦军逆袭的背后,是30余年不变的热爱和坚持。

  20世纪90年代初的静宁农村,人们的生活就像周围的黄土高原一样贫瘠。初中毕业后,朱彦军不得不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一条外出谋生路。

  打工路上充满各种艰辛,朱彦军对阅读的热情却从未消减。他告诉记者,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打工,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书店。下雨天,工地不干活儿,他便一大早赶去书店,静静地看一整天书。

  “去书店的时候,我会带上笔和一个小笔记本,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朱彦军相信,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白天干一天活儿累了,晚上躺在床上翻开书,读一首喜欢的诗词,跟随作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心情就像宋词所写的‘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全县建成12个以他名字命名的书屋


  “书读得再多,能当饭吃、当钱花吗?”“农民工读书有啥用,你还不是天天在搬砖头和水泥吗?”打工的那些年,经常有人这样问朱彦军,他总是一笑而过。“我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富足的。”

  也因如此,《2023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播出后,朱彦军的故事给他带来不小流量,但他看得很淡,让他最欣喜的还是家乡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做得最多的就是走进城乡中小学校分享自己30多年坚持阅读和背诵诗词的故事。“我要用我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人不但要有梦想,而且一定要敢于追梦。” 

  与此同时,为推动全民阅读理念在基层扎根,朱彦军近两年间还先后受邀到兰州、平凉、敦煌、积石山等地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分享读书经验,推广阅读。截至目前,他已参加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近百场,现场参与者超10万人次。此外,静宁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还建成了12个以朱彦军名字命名的书屋。

  “我也会定期走进这些书屋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引导人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我感受到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富足了。”朱彦军告诉记者,“如今在文化馆工作,我有了更多时间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也有了更多机会向更多人推广阅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你已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终身学习的感召者和国学文化的传播者。愿你继续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秉烛人’:长期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让人们在书香中体会‘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美好,鼓舞和引领更多的人成为时代中永不懈怠的学习者。”静宁县文化馆馆长吕润霞在给朱彦军的寄语中如是说道。

  谈及未来,朱彦军用“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勉励自己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