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坚持传承品格 立足守正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0
主题:古籍新生——数智加持下的文献出版新路径
嘉宾:
南开大学教授、《全辽金元笔记》主编 查洪德(左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李飞跃(右二)
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光杰(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刘蓓蓓
地处中原的大象出版社,教育出版是其优势领域,但近年来它却在古籍出版方面成果斐然,学界瞩目。继102册的《全宋笔记》后,又启动了四辑的《全辽金元笔记》的出版工作。现在,正朝着文献融合出版的方向迈进。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让这家非专业的古籍出版社有勇气接下这些工程浩大的文献整理项目,这些项目给出版社带来了什么,对于数字文献的转型又该如何做?
1月10日,在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南开大学教授、《全辽金元笔记》主编查洪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飞跃,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光杰给我们一一揭开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次对辽金元笔记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9年,大象出版社启动了大型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全宋笔记》的出版工作。历时19年,经过五任社长、几代编辑的接力,至2018年7月,《全宋笔记》终于出齐面世。对于大象出版社来说,它的意义绝不止于一套书,而是种下了一粒传承的种子。它不仅为大象出版社编辑积累了古籍整理的经验,而且集聚了一批古籍领域一流的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
在成功出版《全宋笔记》后,2019年8月,大象出版社又启动了《全辽金元笔记》的出版工作。2022年12月,第一辑10册出版。这套书相继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查洪德介绍,《全辽金元笔记》是首次对辽金元笔记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所收笔记,很多是首次整理。辽金元笔记具有重要价值,但长期以来未被关注。这套书的出版,为辽金元文史研究者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珍贵文献。它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整理,每种笔记前有学术性“校点说明”,对该书撰者、版本源流、文献来源、学术价值做比较深入考稽与评价,为读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首次在大型丛刊编校中收入附录,将历代序跋、叙录、题记、各类文献中的评价附在每一种笔记之后,为读者提供珍贵的参考文献。
《全辽金元笔记》第一辑出版后,学界对于其学术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全辽金元笔记存世宏富,是尚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宝库。辽金元三代,特别是元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全辽金元笔记》的出版,填补了辽金元文献整理中笔记史料这一重大空缺,为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大量材料。
学者团队与编辑团队双向奔赴
这样一套大书得以顺利推进,背后是学者团队与编辑团队的双向奔赴。
查洪德介绍,《全辽金元笔记》的学者团队和现在很多大型文献整理项目整理团队组织有一些不同,它不搞大兵团作战,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在学术上有紧密联系的团队,要有责任心,愿意投入,全力配合主编,按照要求按时按质推进工作。
李光杰和同事在项目启动会上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查洪德带着项目团队的骨干到郑州与大象出版社开会。对于这个全字头的项目,大象出版社既期待,又有些忐忑。因为大象出版社并非专业古籍出版社,只有一个8—10人组成的文献编辑部。《全宋笔记》主要依靠社外编辑力量完成,而这个项目完全是由社内编辑操刀。
但这次会后,李光杰和同事一扫忐忑之心,已然有了八成把握。因为查洪德和团队在开会前,已经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包括团队管理、项目体例、校点说明、工作流程等。看到学者团队如此给力,李光杰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挑选精兵强将,做好这个项目。
不巧的是项目立项不久就遭遇了3年疫情,这其中发生了很多让李光杰难忘的故事。
记得在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时,因为疫情申报节点和往常不同,出版社接到通知时已经距离截止时间非常近了。基金项目要求至少有70%的成稿,但出版社拿到的稿子远远不够,只好向作者团队提了赶稿子进度的不情之请。查洪德表示,团队全力支持。因为一直有把工作做在前面的习惯,所以手里已有成熟稿子,但为了准确起见,还是把稿子又进行了精心校对,如期赶上提交。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这个项目顺利入选。
查洪德也感慨地说,出版社不计投入,学者和编辑团队都非常敬业,共同向着做精品目标努力,这也是这套书出版后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所谓不计投入,是指大象出版社对文献出版不进行经济指标考核,决定是否出书的唯一标准就是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这种做法在全国出版社中都很少见。“这是我们大象出版社的优良传统,做文献出版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李光杰如此表示。
目前,《全辽金元笔记》正在顺利推进,第二辑10册将于近期出版。
数字文献重构文献知识边界
文献数字化是现在古籍整理必须面临的课题,大象出版社也在推进文献融合出版工作。从事数字文献学研究的李飞跃,分享了他对古籍数字化和数字文献转型的认识与看法。
李飞跃认为,今天面临的数字文献转型,从媒介的角度来说是继上一次从口头文献到书写文献转型之后,又一次重大的转型。今天对数字文献的需求和阅读,与原来的书写文献不太一样。因为数字化之后,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以文本集、数据库、知识图谱为载体或对象的文本。比如《全宋笔记》《全辽金元笔记》的使用,是把很多文献聚合在一起之后,在一个全部文献或者数据库、知识库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对象,与以往的一本书、几本书范畴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全字头的笔记文献和文本集数据库不仅拓展了原来文献的知识边界,也重建了知识关联和文本语境。
李飞跃对数字文献转型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从实体店到电商平台的转型,以京东崛起为例,从原来的实体店转向电商平台,以品类齐全取胜,只有东西全了之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各取所需,具有用户黏度,形成社区聚集。他认为,数字时代的文献,首先是全聚合,定制化;其次是高质量,标准化,生成各种可以直接引用和深度加工的电子文本。
在出版路径方面,李飞跃认为,未来古籍出版可探索标引版、专题知识库和垂直领域专家大模型等创新形式。利用数字文献的多媒介,尤其是复合型形态的特点,推出各种标引版,把古籍文献的序列和实体标注出来,一旦这样操作后,对文献的阅读方式就从原来的一行一页的阅读,转变为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把握和重新聚合,生成每个人所需要的文献。通过序列和实体标注,生成各种定制版文本集、数据库和知识库,创建各类知识图谱和智慧平台,促进文献知识的再发现与再生产。
展望2025年,李光杰说,大象出版社在文献出版领域,希望在秉承优良传统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守正与传承。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让技术赋能文献出版。推进古籍活化,让文献走进千家万户。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