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敬畏之心书写亲子教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7
主题:聚焦亲子教育 透视成长本质
嘉宾: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常新港(右)
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李怀源(中)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 杨雅莲
1月9日上午,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常新港,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怀源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围绕“聚焦亲子教育,透视成长本质”主题展开分享。
常新港的新作《云马》聚焦成长话题,书中有成长的困惑、教育观念的变化等丰富生动的内容。谈到亲子教育,常新港心怀敬畏,以极大的真诚来书写这部作品。李怀源直言阅读该书时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因为作家对儿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生动的思考,又以灵动、传神的笔触进行了讲述。
用现实笔调讲述成长故事
常新港的作品多直面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难题,曾获得多个儿童文学领域重要奖项。《云马》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24年11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品读月度童书榜(11—12月)等。作品以现实的笔调,讲述了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尊重与热爱、鼓励与陪伴、相信与肯定、引导与支持……一个个长大路上的小小印记,给予孩子们成长的力量。该书通过两个孩子和两个家庭的对比,反映了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思考。同时也告诉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们生命该有的形态以及成长的本质。
谈及《云马》的创作初衷,常新港表示,《云马》是他第一部涉及亲子教育的作品。他说,家庭亲子教育极具复杂性和敏感性,100个家庭有100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正确的亲子教育好比发射卫星一样复杂,自己一直对亲子教育怀有敬畏之心。
常新港书写亲子教育小说的想法,最早萌芽于女儿小时候。一句“为什么某某不是我的爸爸”,让他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爸爸。女儿长大后,同样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黑猫叫醒我》中,传达出“所有家长希望孩子长成最理想的样子,而孩子却无法选择父母”的信息,这让他大受触动,成为开启他创作亲子教育小说的第二个推动力。青岛市共读书房的老师谢辉女士因为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而获得“野教授”这一称谓,成为推动常新港亲子教育写作的第三个动因。《云马》的创作,是常新港怀揣对女儿教育未能尽美的愧疚之心,以及对孩子的真诚、对书中理想妈妈吴苑的敬仰而展开的。
李怀源认为,《云马》是一部书写现实、触碰当下的小说。它观照当下的儿童、家庭、学校,在写真正的儿童生活,在用作品解决现实问题。《云马》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家长形象,引导家长反思教育里的缺失及自身的教育行为,呼吁家长做出一些改变,成为一个既能提供现实帮助,又能提供心理支持的家长。
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常新港的影响巨大。常新港表示,书中理想妈妈吴苑的形象,与自己父亲的形象紧密地重叠在一起。这让《云马》的书写显得真实可信,且更具文学力量。
常新港讲述了儿时为父亲讲书的记忆,当他把一本竖排本、繁体字且明显超出自己阅读能力范围的书讲完,“我爸爸突然伸出手拍拍我的肩膀说,新港,你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我爸爸把筷子放在桌子上不吃饭,用眼睛专注地看着我,在听我讲,我觉得我被大人需要,我的讲话在大人面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非同寻常的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段记忆投射到《云马》中,成为吴苑对儿子王锐专注的倾听,让他觉得自己被大人尊重。
李怀源认为,孩子是各种各样的,但其实又是一样的,他们喜欢新奇、喜欢创造、愿意被尊重、喜欢被认同。不管他多么桀骜不驯或者温文尔雅,最终都希望在一个他认为的权威那里得到支持,这也是人之常情。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开诚布公,坐下来敞开心扉地和孩子交流,让他吐露心声。另外,孩子的成长充满不确定性。成长就是体验以及“升级打怪”的过程,不是像棋子般设计走好每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做温柔而坚定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精神的有力支持。“给予对方热切的目光以及坚定的支持,孩子和我们都能感觉到。孩子就是天使,家长就是被天使照亮的那个人。”
如同云马般自由驰骋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一朵花的芬芳要求一棵树,也不能用一棵树的挺拔要求一朵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做用心陪伴者、榜样示范者、精神引领者,让孩子有幸福感、快乐感,这样即使孩子长大遇到困难,童年得到的关爱与尊重会让他拥有信心与力量。对于什么是好的亲子教育,常新港分享了自己父亲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做法。他说,童年时期,由于物资匮乏,过春节时,要与家中的兄弟姐妹共享为数不多的水果、糖果。父亲总会预先留出一部分吃食,让他们用背诗词和讲故事的方式换取,用这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无疑是父亲对他最有效的文学引导。
在《云马》后记中,常新港提到,这本书原本的书名叫《野教授》,“但在修改这部作品的时间里,我决定放弃这个书名,而使用《云马》。因为它是孩子的视角,它是孩子的幻想,它是孩子的憧憬。”常新港表示,《云马》这个书名极具想象力,因为它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得作品本身也更倾向于儿童视角。常新港说,原本的书名《野教授》敦促着这本书的创作,但《云马》这个书名对他和读者来说,更充满想象空间,就像天上的云马是变幻的,是奔放的,是自由的。社会和家庭给孩子提供成长空间是不受限的,如同书名中的云马拥有变幻的无限可能。给孩子提供的空间越大,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李怀源则表示,《云马》一书蕴含着深层的教育内涵,即充分尊重孩子的不确定性,正如书名一样,因为云是变幻的,马又是具有活力的,二者共同揭示出生命的本质。这一书名寄托了常新港的教育观念,那就是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学校教育是学生的群体化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他将原本的书名《野教授》解读为“田野里的教授”,并且呼唤每个家庭都应有一个这样的教授,不仅养育孩子的身体,还要滋养他们的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他呼吁,家长要成为“野教授”,让孩子成为能够奔腾的云马。如同常新港在书中所传递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相信孩子们终将如天上的云马,自由驰骋。
从兴趣入手自由阅读
《云马》中为孩子们开办书房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常新港用阅读助力成长的基本观念,用阅读改变孩子,影响深远。
寒假已经开启,孩子们有了较长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常新港从阅读兴趣入手,建议大人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阅读。在孩子阅读成长的过程中,在儿童低年级的时候,他主张让孩子自由阅读,家长不干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阅读层次也会慢慢提高,当粗浅的文本无法满足更高的阅读需求时,他们自然会选择稍有难度的书去读。当孩子回望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觉得可笑时,说明他已然在阅读中逐渐长大了。
李怀源则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方法都会不一样。如果说学期内的阅读更多的是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那么假期里的阅读实际上解决的是成长的难题、人生的大命题。人要在书中寻找榜样,阅读则是为人生大目标做储备。真正的假期应该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希望孩子真正为了人生大目标,在书中寻找榜样的力量。(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