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5年传媒经营前瞻:
科技引领与文化新质生产力崛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4
迈进2025年,中国传媒经营领域正经历一场由前沿科技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源自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层面对于媒体深度融合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持续推动,两者交织下,共同描绘出一幅传媒行业智能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蓝图。
人工智能重塑传媒生态
在科技前沿,AI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学习能力,正在深度重塑传媒生态。从内容创作到分发,再到运营管理,AI技术无处不在地渗透,提升了传媒行业的整体效能。内容创作领域,AI写作机器人、智能编辑系统正逐步成为新闻撰写、剧本创作、广告文案等领域的得力助手,不仅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还能根据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同时,AI在图像、音频处理上的突破,使得虚拟主播、AI主持人成为可能,为传媒行业带来全新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
分发与运营层面,AI技术的运用使得传媒机构能够实现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洞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内容的精准分发与个性化推荐,这不仅提升了用户活跃度与黏性,也为广告投放、品牌合作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推动了广告市场向效果导向型转变。在运营管理上,AI技术通过预测分析,帮助媒体提前预判热点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政策为传媒经营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对于媒体深度融合与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视,为传媒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发展方向。在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加速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此外,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席卷而来,政府鼓励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内容、技术、模式、业态的全方位创新,旨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逐渐凸显,它代表了文化产业在新技术推动下所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传播力与影响力,成为推动传媒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跨界融合与国际传播并举
跨界融合与创新合作成为常态,AI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行业界限,促进了传媒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影视公司与科技公司联手,共同开发新型视听产品,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各方的竞争力,还有助于作品的多平台传播与推广。
2025年,更多的传媒公司将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如版权合作、内容共享等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益最大化。同时,传媒机构正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海外合作、并购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中国的传媒行业在逐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表达。
2025年,拥有全球视野的本土化制作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企业有必要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在内容制作上,传媒企业需不断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构建长久的用户关系。与传统的一 刀切的内容输出不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通过AI技术和大数据,传媒企业能够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从而提升用户黏性和满意度。
有望重拾高质量增长
展望2025年,传媒行业在监管环境及制作生产常态化趋势下,技术助力效率提升,有望重拾高质量增长。
数字媒体和游戏行业商业模式占优,头部公司的优质内容持续输出能力或将助力盈利稳定释放,亦有望率先实现AI等新技术应用落地。社交社区逐步进入常态化盈利阶段,关注经营效率提升。营销广告关注优质媒体份额获取的结构性机会。影视院线增长趋势相对低迷,关注头部内容表现的边际弹性及影院侧整合机遇。出版行业高股息价值边际趋弱,有线广电关注政策变化下的发展机遇。
展望2025年,中国传媒机构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与变革,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到来。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