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看到希望和生机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4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1月3日至4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对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提高舆情应对能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要提高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

  主流媒体自去年9月26日以来,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揽子经济增量政策进行集中报道,尤其对消费、楼市、股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策划出更具特点的新闻报道,为经济工作“强信心、稳预期”贡献媒体力量。

  导向清晰 引领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短期波动之‘形’,也要观长期发展之‘势’;既要看经济增长之‘量’,也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有信心。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我们有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我们有底气。”《人民日报》通过《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定必胜信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等文章,积极向全国民众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大江大河虽有冲波逆折,却总是奔涌向前。新华社播发《劈波斩浪 风景可期》《读懂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温度》等文章,讲述中国经济虽然有起伏,但迎难而上、稳中求进,只要鼓足干劲、提振志气、充盈信心,中国经济无惧风雨向前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透过困难和挑战,更应该充满信心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基础稳;二是优势多;三是韧性强;四是潜能大。”《求是》杂志通过《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等文章,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表明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对于行驶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经济巨轮来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主流媒体用文字的力量有力地为民众增信心、稳预期、鼓干劲,表达出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多元视角 全景分析

  事实上,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共识,不仅要增信心、稳预期、鼓干劲,还要释政策、明方向、促落实。

  新华社连发五“看”——《经济增速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一》《内需提振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二》《企业经营压力挑战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三》《十二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四》《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五》,分别阐述了当下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经济日报》刊发《为壮大耐心资本提供更好环境》等评论文章,开设《中国经济新看点》专栏,推出“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等,通过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正迈入新阶段、打出政策新组合拳等视角,讲述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贸易国以及主要外资流入国,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动力源,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世界需要来自中国的信心。

  《中国日报》采访多位外国政要、经济学家和专家等,刊发《专访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应将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经济增量政策空间有多大?瑞银专家:中国有能力采取更大胆行动》《波兰前副总理:中国经济体制行之有效,西方还在期待它“何时崩溃”》等文章,从全球视角展现来自世界的中国信心。

  多元视角,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也让媒体在及时宣传经济发展亮点的同时,以舆论之力调动市场主体能动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俗语言 专业解读

  没人看的新闻,千条万条也是白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是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关键。

  “不可否认,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求是》杂志在评论员文章中指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历经风雨洗礼的中国经济,必将在搏击风浪中不断发展壮大,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对经济数据有一些疑问,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分析数据的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统计部门的数据与市场机构的数据是相互验证的,并没有偏离大多数市场机构的分析结果。”“2024年我国汽车零售增速为6%,我国汽车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经济日报》刊发《如何看待经济数据和经济增长》《增量提质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专家学者展望二〇二五中国经济》等文章,通过“大格局”“小切口”以及数据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民众可感可知的新闻事件,进行专业解读,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凝聚共识 回应关切

  没人听的宣传,千讲万讲也是白讲。千篇一律的政策法规报道并不能走进百姓心中,更难以增信心、鼓干劲。可以看到,主流媒体及时回应民众关切,不断以“想在一起”的共识,激发“干在一起”的动力,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人民日报》在去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连发《坚定必胜信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干字当头,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等5篇评论员文章,深入解读会议精神,回应民众关切,帮助大家准确把握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务。

  新华社则从解读政策面专业条款表述背后的重点信息,包括对资本市场的新提法和政策究竟新在哪里、释放何种动能与信号、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给民众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以及相关政策出台之后相关行业板块的表现,短期政策刺激后,中长期可能带来的变化、影响等角度出发,策划推出了《新华社经济随笔:读懂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温度》《新华社经济随笔:以好“钱景”助力企业奔向好“前景”》《联动直播|经济观察:抢抓新机遇 企业生产忙》等百余条文章和视频等。

  此外,《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也都立足经济视角,结合自身特色,针对一揽子经济增量政策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及时回应,有效发挥了引导经济舆论的“导航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