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传统文化类图书呈现出版新风向——
跨界融合 穿越时空 接轨国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0
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传统文化类图书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新趋势,它们紧扣时代脉搏,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探寻新的平衡点,为古老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备受关注,相关古籍、公版图书创新出版。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变革下,大众出版领域经典书‘二次翻红’,满足了大众积极的情绪需求。另一方面,私域流量运营受重视,通过自有平台和社群运营转化公域流量,增强读者互动与黏性,未来公私域流量协同发展将成为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
博物考古 再翻新浪潮
随着对历史文化探索热情的高涨,博物考古类图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本届订货会上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势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1月9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的订货会现场看到,“博物馆里的十二生肖”系列丛书发布会、“李少白拍故宫40年”系列丛书推介会、“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交汇”等多场活动纷至沓来。
区别于以往博物考古类图书侧重于文物的介绍、发掘历程等常规内容,现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深入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与文化密码。例如,《武王墩:亲历2020—2024楚王墓发掘》《敦煌飞天108式——石窟壁画临摹创作教程》等为读者还原出更为立体、丰满的古代文明场景,使文物真正成为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与此同时,这类图书在呈现形式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AR、VR技术的应用为博物考古类图书赋予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读者只需扫描书中的文物图片,便能通过手机或专门的设备观看到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还能模拟文物出土现场,了解发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民俗节气 融合新生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民间习俗与节气文化始终扎根于民众生活土壤。从本届订货会现场图书品类看,民间习俗与节气文化类图书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韧性。
在内容编排上,聚焦民俗节气的传统文化类图书更加注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过去讲述节气习俗的图书往往停留在对农事活动、传统节日仪式的简单描述;如今,像《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年画里的二十四节气》等新书巧妙地将节气文化与健康养生、传统中国年画等当下热门话题相结合,让古老的节气习俗成为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指南。
同时,还有不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本、故事书,“苗族古歌神话故事绘本系列”、《探寻成语里的中国智慧》等图书通过趣味横生的插画和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祖先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智慧。
记者看到,传统文化类图书在装帧设计风格上也紧跟时代潮流。新亮相的“唐宋诗词风物丛书”、《诗词中国》等图书摒弃了以往古朴、厚重的单一风格,融入了更多时尚、清新的元素,使书籍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
跨界联动 贴文化热点
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不断更迭,传统文化类图书敏锐捕捉这些动态,积极与各领域跨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价值。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当地的出版社对此积极响应,策划了很多相关图书。在本届订货会上,《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分享会、《北京中轴线(彩绘本)》新书发布会等活动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类图书与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联动愈发频繁。
去年大火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于9月1日在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闭幕式上演,同年11月《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的首轮演出更是一票难求。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出版的《只此青绿艺术设定集》在本届订货会上一经亮相,就迎来众多读者。
传统文化与科技也碰撞出1加1大于2的火花。记者1月9日在国展7号馆吉林省展区看到,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明灯传统文化读物”新书发布会正在举行。在享受科技乐趣的同时,不断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巧妙地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半径。
发力少儿 搭国际桥梁
传统文化类图书一方面将触角延伸到青少年儿童群体,另一方面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新态势。
记者观察到,亮相本届订货会的图书《神兽带你游大唐》《山海间的非遗·精灵系列》等,通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新书签售会、作者见面会、亲子共读会、新春故事会,营造出亲子阅读、少儿阅读的氛围。
在传统文化类图书推广营销上,各家出版社积极拓展国际渠道。例如,江西高校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双语立体书》新书推介及版权输出签约,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同时,邀请国外小读者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线上体验活动,共读中国经典绘本,通过互动交流,增进外国儿童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了解,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本届订货会上,无论科技赋能,还是跨界融合,均彰显出出版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的积极探索。这些新风向不仅满足了当下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更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