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
新闻力量集结,汇聚寒冬里的暖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0
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
“中央库已调拨棉帐篷2000顶、棉被5000床、折叠床5000张、棉大衣10000件”“灾区共设置224个安置点,4.75万名受灾群众已完成初步安置”“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所有地震损坏路段均已抢通”“震区通信、道路和电力已基本恢复”……
连日来,新闻人与各种救援力量一同逆向而行,直击第一现场,将牵动人心的救援情况和众志成城的信心传递给全国读者。
深入震中报道 直击一线灾情
天灾无情,敌不过使命在肩。“我是总台记者柴志先,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长所乡。这里就是震中,这里海拔4200多米,目前当地气温为1℃。长所乡的房屋倒塌最为严重。我们早上10点钟从拉萨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路程赶到了现在所在的位置。我们在拉萨来这里的路上,其间经历了6次余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第一时间深入震中报道,播发《总台记者抵达震中定日县长所乡 现场最新情况介绍》《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36小时救援!》等新闻资讯,回应群众的关切。
新华社记者洛登、索朗德吉、普布次仁、蒋梦辰、黄智琪、洛卓嘉措等也第一时间赶赴震中进行报道,推出《定日县6.8级地震|新华社记者直击现场 各方全力开展救助工作》《现场直击!西藏定日县地震救灾安置正进行》等音视频、直播报道,讲述救援情况。
人民日报社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日喀则后,推出《震中日记丨救援!救援!》《一夜过去,震区最新消息汇总》等图文、视频报道,展现各方驰援力量努力克服高原高寒等不利条件,争分夺秒救援的坚决行动。
西藏广播电视台推出《视频+多图|全力以赴,记者直击震后的日与夜!》《定日县地震灾后第一夜:寒冬里的温暖》等报道,呈现寒冬里灾区的一幕幕温暖故事。
讲述平凡故事 彰显人间大爱
天灾无情,敌不过人间有爱。“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救灾一线,有四双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双手,是消防救援人员满是泥土的手;一双手,是解放军战士冻得通红的手;一双手,是援藏医生治病救人的手;一双手,是受灾群众表达感谢的手。”《人民日报》的《救灾一线的四双手》一文中写道,此刻,他们还在一线,继续用行动、用双手,挖掘更多希望。
1月7日晚,是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如何确保受灾群众吃上热饭、喝上热水、住上帐篷、温暖过夜是重中之重。带着问题,《西藏日报》记者连夜走访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了解受灾地区党政军警民如何众志成城,度过这不同寻常的一夜。《西藏日报》刊发《爱与守护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夜》《八方驰援情暖灾区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等,让人们看到了一股股暖流在寒冬汇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发新闻特写《总台记者赶赴震区途中见闻》,“从拉萨到震区,在这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运送物资的车辆,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赶。”记者在镜头中说:“日喀则的夜已经接近零下10℃,但在高寒高海拔的这个冷夜中,这家小店给四面八方来的人提供了温暖,让震后救援能够更快、更顺畅,是他们的最大心愿。”
“面条热不热?”中新社《西藏地震灾区小女孩捧着热面条笑了》视频中,地震灾区民众吃上热腾腾面条的一幕,画面传递出的不只是感动,更是信心和力量。
“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日喀则市森林消防大队‘00后’消防员米玛次仁和另外4名‘95后’队友是最早一批抵达西藏震中的专业救援人员,到震区不到1小时,这群年轻人从废墟下救出了一名被困人员。”《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这群青年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等图文报道,讲述了许许多多和米玛次仁一样的年轻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
聚焦众志成城 展现人民至上
天灾无情,敌不过众志成城。《人民日报》刊发《争分夺秒,全力搜救!多地医院援藏医疗队火速救援》《日喀则守望相助的9个瞬间》等,讲述温暖向灾情最危急的地方汇聚,力量朝受灾群众的身边集结。
立足行业特色,《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震区卫星图像对比!呼吁:请谨慎前往》《地震逃生实用指南,请转发扩散!》等,为民众普及应急知识。
新华社播发《别怕,子弟兵来了!》《运-20,飞赴日喀则!》《定日,我们和你在一起!》等内容,并用“10岁的小普次仁表示,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解放军;受灾群众加顿珠表示,不担心重建家园,有国家在,相信一点问题都没有”等细节描写,展现守望相助、人民至上。
“昨天13时52分,西藏航空保障震后首个救援航班从拉萨顺利起飞,载有氧气瓶等救援物资,安全降落日喀则。”“此时此刻,我们的炊事班人员也正在为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们制作早餐,他们5点就起床准备食材和做饭,准备了鸡蛋、排骨粥、蔬菜等,计划9点吃早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发多条新闻,传递安心暖心的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爱心中,有一种新闻力量,汇聚起勠力同心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