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评价 助力学术出版发展“新阶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推荐书目
《近代名人尺牍汇刊》
《中国报刊阅读史》
《陈其人文集》
《中华汉英大词典》
《日本汉文话丛编》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学术出版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关键力量,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对学术出版社而言,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从微观上把好图书选题关、质量关,更要明晰自身出版方向,锚定重点领域,确保宏观上发展规划的高质量。鉴于此,在我社所属“复旦新学术”共同参与下,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了分类分层的中文学术图书优势出版社索引,旨在提供一把精准的标尺,协助学术出版社精准度量自身长短,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依据,助力学术出版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此次推出的“中文学术图书优势出版社”评价项目组建了书目专家、学术评价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通过收集新世纪以来的中文学术书目及相关数据,将图书出版客观数据和读者行为主观数据相结合,构建多维指标体系,首次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不同学科主题的细粒度口径对出版社进行评价,最终生成500多个中图法类目下的优势出版社清单。除分类的优势出版社列表外,还通过海量出版数据勾画了新世纪以来中文图书学术出版全景图谱;并细致描绘了单个出版社的20余年出版历史和出版优势画像。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包括馆藏图书数据354万条、论文引文数据2752万条,以及图书借阅数据479万条。
对出版社而言,一份翔实精准的出版画像,犹如一面明镜,如实映照出出版物品质。出版社可以参照查漏补缺、精细打磨内容,持续打造高品质品牌,吸引作者和读者注意力,提升忠诚度,进而提升出版效能。借助历年出版画像,以及中文学术图书全面细致的分类分层评价,出版社可以进一步深挖自身潜藏的“富矿”与“暗礁”。在专业细分领域已有品牌积累的出版社,更可借此精准锚定优势赛道,通过稳扎稳打立足细分市场,发挥优势,进一步谋划相关学科高质量出版规划和布局。通过对标出版社的出版画像,了解其学术出版的总体面貌,并从中洞察出版优势与短板,定位本社出版重点方向,扬长避短,进行错位发展。通过对出版社进行科学评价,也可以帮助学术出版市场走向更加规范、更加创新、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最终推动中国学术出版在国内外的长远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对作者而言,一个明确的、基于质量的出版社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其选择更适合自己作品的出版平台,判断哪些出版社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出版质量,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离不开专业出版社和编辑的进一步加工,合适的出版平台是优秀学术出版物成功的关键。对读者而言,选择在其学科领域内评价较高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阅读到的是高质量学术作品,从而提升研究和学习效果。对市场而言,特别是对于优质学术图书有强烈需求的学术图书馆而言,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其馆藏建设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帮助其更精准地选择和管理学术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是首次尝试,项目的路径和结论可能不尽完善,我们也希望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最终目标是为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