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少年儿童青睐这样的传统文化图书
选题底蕴深厚 贴合现代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2024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教材中心联合开启《2024年青少年及儿童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普图书阅读调研》。记者对回收的30万份问卷分析发现,当下青少年及儿童阅读习惯倾向于碎片化,将传统文化图书以贴合青少年媒介接触方式的形式呈现,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习惯,助力其重拾深度阅读尤为重要。
同时,出版社在传统文化图书策划编辑中需要继续完善内容,精雕细琢推出精品。在装帧设计、艺术美感上,传统文化图书亟待创新形式,深入浅出讲述传统文化内容,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及儿童阅读。
回归整本书深度阅读
在回答“你阅读传统文化图书的习惯是什么”时,42.98%的受访者选择挑选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占比最大。只有9.74%的受访者选择反复诵读。这一数据反映出当下青少年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显著倾向。
整本书阅读在知识积累与素养提升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从知识架构而言,其各章节紧密相连、层层深入,为读者呈现出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例,书中涵盖家族兴衰脉络、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刻画以及精妙的诗词文化,通读全书才能深入挖掘其深厚内涵。
在思维塑造上,整本书阅读能够有效锻炼读者的逻辑推理、深度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是一场情感的沉浸式体验,在与书中人物的陪伴与共感中,培养共情与联想能力。
调研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偏好。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短视频凭借即时性优势,迅速抓住青少年的好奇心。这些碎片化信息获取便捷,动动手指即可浏览大量内容,高度契合青少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此外,繁重的学业负担使得青少年的时间被切割成零散片段,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整本书的研读。与此同时,网络娱乐化内容铺天盖地,相较于需要深度投入的整本书籍,轻松娱乐的碎片化内容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成为他们日常消遣的首选。
为此,应当有效引导青少年回归整本书阅读。在学校教育层面,应优化课程设置,专门开辟阅读课程,由教师指导阅读技巧,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心得,激发阅读兴趣。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可设立青少年阅读专区,推荐经典书籍,并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家庭环境营造同样关键,家长可通过亲子共读方式,与孩子共同探讨书中内容,分享阅读感悟,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此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开发有声书籍、互动阅读APP等新型阅读产品,培养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回归深度阅读。
深挖传统文化选题“富矿”
在分析调研问卷时发现,青少年及儿童在挑选传统文化图书时,看重的因素按照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为:图书内容、故事情节,语言风格、写作技巧。而得分较低的为: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装帧设计、艺术美感。当问及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图书更有吸引力时,内容独特、准确,配有丰富的插图、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是超60.99%的受访人的选择。
如何深挖传统文化这一选题“富矿”,让图书被更多青少年及儿童群体接纳和喜爱?调研发现,编辑团队需要对传统文化领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挖掘那些具有深厚底蕴、尚未被充分展现,同时又能契合当下社会价值观与青少年兴趣点的选题。例如,从古代科技成就、民间手工艺传承、传统节日变迁等多维度入手,确保选题既经典又新颖,引发读者的探索欲。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擅长用通俗语言阐释文化的作家共同参与创作同样重要。把晦涩的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故事、案例,比如以漫画形式解读《论语》,由国学大师把关内容,漫画家负责绘制,让经典生动起来。
针对书中涉及的史实、典故、术语等,编辑要进行反复考证,查阅大量古籍、文献,与专业机构核实,杜绝知识硬伤。在校对环节,除了常规的文字纠错,还要关注文化阐释的逻辑连贯性,保证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误解。
在装帧设计上,可将传统的书法、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与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相结合。例如,以工笔画勾勒的古代场景为底图,配上富有现代感的书名立体字,既彰显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的审美。内页排版借鉴古籍版式中的天头地脚留白,用于批注知识拓展,采用清新护眼的字体,搭配适量插画,使阅读节奏张弛有度。
同时,可依据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选取适配的色彩体系。讲述古代神话时,运用鲜艳浓烈、富有奇幻感的色彩组合;介绍传统中医药文化时,则选用淡雅、沉稳的色调,从视觉上引导青少年进入相应的文化情境,提升艺术感染力。
调研中也发现,若增加一些互动元素,如书中夹藏带有传统文化谜题的书签,设计可折叠的古建筑、服饰模型插页等,通过动手组装,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巧,增强阅读趣味性与参与感,将图书从静态阅读转变为动态体验。
深入浅出普及传统文化
值得关注的还有,在回答“你在阅读传统文化图书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时,46.65%的受访者将“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图书”排在第一位,46.16%的受访者将“内容过于艰深枯燥”排在第一位,33.61%的受访者将“缺乏专业指导”排在第一位。
在回答“你认为阅读传统文化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超过13万受访者认为“可选范围有限”,占比为43.62%,排在第一位。“找不到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生动性不够,宁愿收看电视节目或网络节目”分别以37.24%、36.73%位列第二、第三位。
这也显示出,青少年及儿童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兴趣爱好广泛多变,对于传统文化领域的涉猎才刚刚起步,尚未清晰定位自己到底钟情于传统艺术、古典文学、民俗节庆等哪一方面,因而难以精准筛选与自己阅读喜好相符的图书。与此同时,当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热度高,各类图书涌入市场,然而品质却良莠不齐,难以做到结合青少年阅读水平与兴趣偏好给予精准指引;线上售书平台的推荐算法多以热度、销量为导向,无法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选书建议。
对此,出版社需要深耕精准出版策略,深入调研青少年阅读心理、兴趣趋向与知识储备,针对不同年龄段、兴趣细分领域推出多元系列图书。例如,为低龄段青少年打造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绘本式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讲述传统美德故事、神话传说;面向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青少年,出版有翔实注释、深入浅出解读的经典古籍普及本。
为解决“内容过于艰深枯燥”这一问题,出版社在前期策划中须组建跨领域专业编辑团队,合力将传统文化知识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采用贴近青少年日常表达的语言风格;巧妙融入校园生活、青春趣事、历史典故阐释抽象概念;同时,创新排版布局,增添色彩丰富的插图、拓展知识的小贴士、互动问答小游戏等,全方位提升图书可读性与趣味性。
传统文化图书阅读离不开各方合力。家长在陪同孩子逛书店、图书馆时,应引导孩子查看书评、了解书籍口碑,关注作者背景、判断书籍质量,同时鼓励孩子踊跃参与线上线下阅读社群、文化活动,助力孩子拓宽阅读视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面向青少年及儿童的阅读讲座、文化沙龙,邀请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分享阅读经验、推荐优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