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作者:张子扬 彭秀良 高红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2024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淀深厚的春节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逐渐式微,甚至已然消失不见。令人欣慰的是,当下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这些濒危的春节习俗提供了存续的可能。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如高清影像记录、三维建模、大数据存储等,它们能够被全方位、高精度地完整保存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沉浸式数字化场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那些记忆中的春节画面得以生动重现,唤醒人们心底的文化共鸣。

  不只是春节习俗,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时代挑战,数字化技术成为保护与开发它们的有力武器,融合出版更是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与数字化技术相辅相成,不仅能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还能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下面就以“中华技艺书系”为例,来说明融合出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及传播推广的助推作用。

  作为融合出版物的“中华技艺书系”

  “中华技艺书系”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的一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丛书,从2020年第一本《定瓷》面世起,目前已经出版了6种。除《定瓷》外,还包括《剪纸》《芦苇画》《年画》《内画》和《缂丝》。

  什么是中华技艺呢?丛书主编给它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中华技艺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根据这一定义,中华技艺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凡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手工技艺都应纳入其中,甚至包括失传的。为了便于操作,丛书主编又设定了“中华技艺书系”的收录范围: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为收录对象,所收录的手工艺品必须是活态的,并且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本着这个原则,首先筛选出上述6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丛书的描述对象。

  融合出版更要坚持内容为王,尤其是文字内容的创作,这不仅是图书出版的基础,也是融合出版的基础。在写作视角的定位上,丛书主编和出版社编辑达成共识:打破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注重历史源流和制作工艺的出版传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家居装饰功能和公共空间的装饰功能。通俗地讲,就是丛书不太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而是关心这些作品怎样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服务。

  融合出版,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出版领域,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从外延上看,融合出版要实现文字、声音与影像的内在结合,既能满足读者在阅读纸质出版物时欣赏图片、影像的渴求,又能满足人们在各种平台“听书”或“看戏”的需求。

  为了满足人们“听书”或“看戏”的需求,“中华技艺书系”各分册都加入了音频、视频内容,读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能听到有趣的故事、看到鲜活的影像。具体地说,每个分册都要有15个音频(单个音频长度不超过5分钟)和10段视频(每段视频长度不超过3分钟)。音频和视频内容都与文字内容相匹配,或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与深化,或是对文字内容的直观展示,以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融合出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尽管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出台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政策措施,并且在实际操作方面也已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短板。以“中华技艺书系”收录的6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定瓷、内画拥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却以介绍和销售产品为目标,而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为鹄的。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中华技艺书系”做了相应的工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大量的图片记录下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并在书中对应的文字部分予以展示。因为“中华技艺书系”的每一种图书都是按照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进行分类的,所以这些图片也就反映出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特征和共时性特点。如果仅仅是用图片的形式记录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那还谈不上数字化保护。其中的关键是“中华技艺书系”配套了一个近乎专属的数字平台——“滹沱河畔”网站,这些图片根据其归属在网站上得到分门别类的展示,从而具有了数字化存储的属性。

  二是用视频形式记录下代表性传承人的工艺制作过程,读者既可以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进行观看,也可以通过多种数字平台欣赏。比如,《定瓷》一书的文字中没有涉及定瓷制作工艺流程,但通过第17页的二维码呈现了出来。再如,《剪纸》一书中加入了一个短视频,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的剪纸蝴蝶演示,短短1分45秒的视频,将剪纸过程演示得淋漓尽致,最后以3种不同颜色的剪纸蝴蝶结尾,令人大开眼界。这些二维码的设置丰富了图书的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精湛手艺的真实记录,亦为数字化保护的一种形式。

  融合出版的场景化设置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

  对于融合出版,业界已经讨论了很多,既有总结性的理论指导和务实层面的经验概括,也有原则性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出版社应当加大多媒体资源策划力度,立足传统图书内容,按照音频和视频内容的创作规律和不同应用场景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开发有声读物、视频课程等富媒体产品。”融合出版应当是开发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与文字内容相配合,达到深入解读和直观演示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将整本图书变成有声读物或视频课程。但他提到的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则属于数字化开发的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并非否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特点,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为基础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只是对他们的创造成果进行数字化转换和传播。例如,古老的缂丝工艺纳入家居装饰品系列,“催生”出了两款新产品——桌面灯与音乐盒,统称为“星球系列”。桌面灯的内核是常见的台灯,外观结合缂丝元素做得更加前卫、新潮,颜值很高,置于书桌或梳妆台上“现代范儿”十足。桌面灯选用实木和硬玻璃做材质,造型简约,小巧玲珑,灯罩里衬以缂丝织片。接通电源后,蓝黄交织的画面映射出柔和的灯光,为宁静的一隅增添温柔的暖和色调,自然静谧。音乐盒的外观与桌面灯类似,但内衬缂织的图案是祥云和仙鹤,系选取宋徽宗《瑞鹤图》中的图案。将这两个元素做一个二次拼组设计,那如诗如画的中国山水画卷通过精湛的缂丝工艺完美地呈现出来,质朴中带着悠久的历史韵味。

  《缂丝》一书中添加了一个名为“星球系列”的视频作品,就是在不同场景展示桌面灯与音乐盒的装饰效果,既展示出它们的照明或音乐效果,又达到与室内家具的组合效果,起到美化、装点环境的作用。视频中多次给灯罩里的缂丝织片特写镜头,放大了缂丝作品的美感。桌面灯与音乐盒的图片无论怎么拍摄,都不足以展现其立体感和质感,配上这么一个视频就能完美地展示出它们的“身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一个成功例子,像这样的视频在“中华技艺书系”中还有很多。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做好传播推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目的便是助力传播推广,使其更加广为人知和深入人心。“中华技艺书系”附加的视频内容,已经被投放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同时,作为常态化传播的手段在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网站上播放。其中的一些视频被河北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体播放,收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技艺与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推进融合出版的同时,“中华技艺书系”巧用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束缚,让千里之外的爱好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非遗风采,并为传承人提供了全新的记录、保存与传承技艺的平台,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工作提供了可行借鉴,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