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寄语年轻人:
以开怀之心拥抱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30
宁宗一在“二自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他是众人心中的传奇,在自己口中则称为“教书匠”。从青丝到白发、从小宁到宁老,他将一生献给南开大学,他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宁宗一位于南开大学西南村的家中,不大的屋子非常简朴,有些地方的墙皮甚至都已脱落,“环室皆书也”。
“自作多情,亦有自知之明。”在这间“二自斋”内,94岁的宁宗一向记者讲述自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这份情缘。其间熟练使用平板电脑的他,说自己最喜欢周有光先生的那句“年纪老了,思想不老。年纪越大,思想越新”。教了一辈子中国古典文学的他认为,当下的我们,要以开怀之心拥抱传统文化。
扩大学术视野是第一要务
一句“服从组织分配”,让宁宗一 开启了一辈子的“教书匠”生涯。1954年7月,他从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安排至古典文学教研室教书。“听到这个安排,我当时就哭了。因为我觉得古典文学太深奥,自己底子薄,没法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宁宗一回忆。
“跟着许政扬先生学。”时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学系主任助理的朱一玄,为宁宗一指了一条治学之路。宁宗一一边手里攥着许政扬先生给自己开的30部书的书单,一边接过许政扬的“中国文学通史”,边读书边讲课。
“像《昭明文选》这些书要一页页地翻,不能‘不求甚解’,这些注本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权威的,其中的注文也要读,特别要读李善注释。再如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不但要详细读,还要把阅读的心得意见记下来,备用备查。”回想许政扬先生当年的这番叮嘱,宁宗一感慨,“我的恩师这么训练我,让我打好基础,不要有知识上的硬伤,这对我一生教学治学受用无穷。”
即使这样,刚开始讲课时,宁宗一仍然常常往华粹深先生家里跑,“请他给我串讲一下文字。”在这几位恩师手把手带教下,宁宗一踏上了古典文学教学研究之路。“我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始见诸报端,这给了我极大鼓舞。”
1961年,协助当时河北大学教授顾随先生编写教材《宋元文学作品选》;1979年,参与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简编》出版;1987年,参与编写的《元杂剧研究概述》出版……宁宗一在教学的同时,始终笔耕不辍。
“作为一个教书人,思想必须是敞开的,不断吸纳前沿的思潮。我认为作为大学教授应当像王元化先生说的那样,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宁宗一坦言,扩大学术视野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像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序》中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化成了其一生教学的座右铭。
把文学史作为“心史”来研究
《心灵文本》《倾听民间心灵回声——解读论通俗小说的意义》《心灵投影》……多年来,宁宗一倡导并专注文学的心灵史教学、研究及著述。
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他在会上作了题为《戏曲史·心史·社会史》的发言,后来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提出“不妨把文学史作为‘心史’来研究”。
宁宗一经常引用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中的那句话:“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句话始终鼓舞着宁宗一,“这句话让我有了底气。文学史是灵魂的历史,离开了人的灵魂,怎么去研究文学史。”
宁宗一指出中国文化中一直有“二元论”说,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但又都要经过心灵的筛选,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的过程。“因此,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作用、心灵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我坚持文学的心灵史研究。我的理想是建构‘心灵美学’!”
“文学是捍卫人性的。”宁宗一强调,人越是在灵魂不安的时候,越需要文学艺术的抚慰,“文学真的是‘软化’人的心灵的,文学最终是表达内心又回归内心世界深处的。你要读懂作家的作品,才不会与作家给予你的心灵智慧擦肩而过。只要人心不死,文学就不会消亡。”
宁宗一认为,小说是写人生、写心灵、写人性的,“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自觉。”在他看来,一切伟大的作家最终关怀的恰恰是人类心灵的自由,“《红楼梦》是属于曹雪芹的心灵的叙写、回忆和反思,是他的心灵自传。”
当下,大家对于文艺批评呼声甚高。对此,宁宗一认为,搞文艺批评,一定要重视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我愿意看经典作家论文学的书,想要了解作家是怎么样创作的,他们是怎么看待别人创作的,文学的规律有哪些,怎么评价其他名家。”
学以致用。宁宗一举例道,自己当时读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翻译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的一篇歌德写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当我写《说不尽的〈金瓶梅〉》时,就套用了这一题目,启发我去从经典里汲取灵感。”
经典阅读助力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曾被无数专家学者引用。宁宗一将这句话临习在信纸上,飘逸俊朗的字体透露出一股苍劲之力。
“如果你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把自己摆在历史文化长河的流动中,那么你对传统文化或许会有自己的发现,无需共同理解,但求各有体验。”宁宗一始终强调,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流动体,是一种自在之物,“不要片面认识,要葆有当代意识。每个人由于学识、生活和感悟的积累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各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需要不断地加以时代的观点去阐释。”
在宁宗一看来,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文化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的精神层面的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其中的神韵。”
“《三国演义》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水浒传》以其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匹配;《西游记》则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红楼梦》称得上诗小说,或曰诗人之说。”宁宗一由此感叹道,“从《三国》至《红楼梦》,都可以说是‘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宁宗一强调,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的经典,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灵魂载体,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经典名著在我们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其内涵必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何为公众、何为进步与正义之功能,并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抛弃,有所进取。”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同时,要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采访临近尾声之时,宁宗一寄语年轻人,“文学是神圣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当下的机会,为文学乃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