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视野:用新闻摄影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孙潇娜 郎豫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7

  在传统媒体行业经历转型,摄影记者岗位面临缩减的当下,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该如何拥有专业水准并拓宽国际视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新闻摄影讲好中国故事,并做好国际传播的探索和实践值得研究。

  跨越障碍:中国新闻摄影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新闻摄影堪称世界性的视觉语言,也是国际传播的一种形式。中国新闻摄影作为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当前面临一些挑战。

  构建中国新闻摄影的自主传播体系,打破西方舆论垄断。西方媒体长期操纵国际舆论,导致中国媒体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觉传播格局上存在困难。国际传播的不平衡格局使我们往往处于“他塑”为主的被动局面。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歪曲时常穿插渗透在其拍摄、选用的图片报道中。

  受限于国情等因素影响,新闻摄影对外传播渠道的自主性不足,媒介融合不足。国际受众获取新闻图片的来源逐渐转向社交媒体,如何增强自主传播渠道,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构建国际化采编团队。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播语境的变化,跨文化传播存在“陷阱”,视觉采编队伍需向全媒体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新闻摄影在国际传播中,不仅传递信息,更是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新闻摄影相较于文字,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新闻摄影作品能够直观地捕捉和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场景、人物和事件,使得摄影跨越语言和文字的障碍,直接传达情感和信息。此外,新闻摄影作品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记录下历史性的瞬间,成为跨越世代的记忆。

  新闻摄影作品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即时分享和讨论,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但是,需要摄影记者充分了解报道对象国的文化禁忌、民族传统和心理,避免出现触及对方宗教信仰、伤害对方情感的报道。

  策略创新:中国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策略

  面对诸多挑战,中国新闻摄影在传播路径、国际化选题和表现形式这三方面已拥有一些策略,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塑造积极、立体的中国形象。

  优化国际传播路径,融合全球媒体网络。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新闻摄影需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实现全球化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构建媒体集群,融通中外话语。实现中外话语的融合,以民间话语传播中国文化。传统媒体在脸书平台构建账号矩阵,形成覆盖不同区域和语种的传播网络,形成账号集。《中国日报》通过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资源,扩大中国新闻摄影的传播范围。此外,还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国际化选题策略,融合中国特色。选题方面,聚焦于国家重大事件和领导人活动,通过影像传递大党大国领袖形象,进行海外传播。例如,拍摄国家重大庆典、国际峰会等活动,展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关注人文交流,通过记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呈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活动。

  聚焦中国发展,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如科技创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通过新闻摄影讲述中国发展故事。通过外国人视角或小切口故事来讲述中国故事,易于被不同国家受众接受,促进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创新视觉语言,构建国际化表达方式。作为摄影记者,相机后面的眼睛和大脑至关重要,“眼高手才能高”。只有思想到位,技术精准,照片的角度、构图、光线等要素才能恰到好处,视觉美感才会突出。

  新兴摄影技术推进摄影创作发展,也推动新闻摄影国际传播的速度。摄影记者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追求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创新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202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巴黎奥运会顺利举行。新华社遥控摄影团队在13个场馆架设了包括固定相机和遥控机器人在内的31台遥控摄影设备,并使用遥控相机播发中英文图片3500多张,丰富了报道视角。

  实践探索:浙江日报社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浙江日报社深入分析新闻摄影国际传播的提升路径,在实践中探索如何运用新闻摄影,向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增强摄影记者的全球叙事力,提升国际传播的多维视角。摄影记者作为新闻摄影的直接实践者,其国际传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果。因此,要培养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和融媒体报道能力。

  新闻摄影在强化内容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提高照片的视觉效果,巧妙选择组照、运用横竖构图,抓住重大国际活动等选题,通过摄影来展现中国的多彩和活力。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G20,华美天城待客来》,浙江日报社图片新闻中心(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前身)重磅推出“映像杭州”大型系列报道,精美的新闻图片展示了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气质,向中外嘉宾全面呈现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表现性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性也不可或缺。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作为东道主媒体,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精心策划了多个主题性的新闻图片专题,用国际视野展现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其中,《同爱同在 情动亚运》获得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并初评为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敏锐地用镜头定格了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在泳池边的催泪一抱等精彩瞬间。走心动情的摄影画面,被众多国内外媒体采用、转载。

  创新表现形式的融合,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转变。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需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以适应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需求,需要加强数据分析,优化图片二次传播,探索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等。杭州第19届亚运会报道中,视频影像部推出了《亚运音诗画 有声照·相·馆》栏目,以6期短视频形式,用记者拍摄的图片讲故事,编导、后期将图片二次创作后进行传播,创新新闻摄影展示方式和传播形态,有效增强摄影记者获得感和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力。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巧用新闻摄影,用老照片讲出新故事,展现新变化。2024年9月30日,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浙江日报社推出重大主题报道《特别策划:95岁老记者跟踪摄影75年 刻录新中国时光》,该产品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70多家网站和平台进行了转发,全网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视频影像部将95岁浙江日报社退休摄影记者徐永辉拍摄75年的摄影作品,进行新老照片和视频对比,结合特效生成、照片动态三维化等表现手法,利用流媒体手段将静态图片进行动态展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拓展传播路径,多渠道平台协同布局。对外传播布局是提升新闻摄影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浙江日报社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目前,借助于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的相关传播平台。浙江省国传中心整合了浙江全省国际传播资源力量,拥有“网站+频道+海外社交账号矩阵”三位一体传播平台。其中,国内传播平台有印象浙江英文网和潮新闻英文频道,海外发布平台有TikTok、脸书、照片墙和优兔等。

  未来,可加强国际合作,跟国际图片通讯社、相关媒体等进行内容、渠道等合作。新媒体社交平台方面,在照片墙建立账号,进行传播;通过央媒海外平台的传播力,与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环球时报社等合作,扩大新闻摄影的国际传播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浙江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全球参与度亦将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中国视角记录全球叙事,利用新闻摄影展现文化自信,反映共通情感和人文精神,能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