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影:变革中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8
《周处除三害》:台湾小成本电影的逆袭,豆瓣评分8.1,中国大陆票房突破6亿元。
《只此青绿》:票房5182.3万元,呈现全新视觉体验,实现从舞台到银幕的贯通。
《里斯本丸沉没》:票房4733.5万元,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再现二战期间“里斯本丸”商船沉没的悲壮故事。
《好东西》:豆瓣评分9.1,创下今年华语剧情片的最高分,票房突破6亿元。
《热辣滚烫》:票房34.61亿元,观众满意度85.9。
《飞驰人生2》:票房33.99亿元,观众满意度86.2。
《抓娃娃》:票房33.28亿元,观众满意度85.8。
《第二十条》:票房24.55亿元,观众满意度86.1。
《熊出没·逆转时空》:票房20.07亿元,观众满意度85.5。
《默杀》:票房13.61亿元,观众满意度84.1。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数据、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
乱云飞渡,不改从容。这一年,电影行业遭遇了“小年”,但创作者们不改初心、潜心创作、大胆创新,高票房之作有之,超人气之作有之,强口碑之作亦有之。
冷热不均,档期“依赖症”加剧
截至12月14日,2024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为411亿元。
春节档可以说为今年开了一个好头。《热辣滚烫》以34.61亿元的佳绩领跑,紧随其后的《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等,共同构筑起了票房的坚固基石。
然而3月之后,鲜有影片能跨越10亿元票房门槛,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市场在后春节档时期的疲软状态及观众对于高质量内容的持续渴求未得到满足的现状。“五一”档票房小有突破,特别是《九龙城寨之围城》等影片取得了亮眼成绩。
暑期档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票房旺季,今年却显得颇为黯淡。前十部电影的票房总和仅为79.89亿元,显著低于2023年和2022年的水平,票房衰退趋势明显。
国庆档颓势进一步加剧,全国电影票房为21.04亿元。虽然新片数量多达10部,但受口碑等影响,票房并不理想。
年尾有望打个小小的翻身仗。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贺岁档(11月22日—12月31日)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5亿元。
市场担当,喜剧电影扛大旗
截至目前,2024年度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分别为《热辣滚烫》(34.61亿元)、《飞驰人生2》(33.99亿元)、《抓娃娃》(33.28亿元)、《第二十条》(24.55亿元)、《熊出没·逆转时空》(20.07亿元)、《默杀》(13.61亿元)、《志愿军:存亡之战》(12亿元)、《年会不能停!》(10.61亿元)、《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9.57亿元)、《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7.91亿元)。
在前十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比八成,表现亮眼。这些影片涵盖了喜剧、动作、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
今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有5部(《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末路狂花钱》)皆有喜剧元素注入,并在春节档、暑期档等热门档期获得了观众青睐。影片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为观众带来欢笑与放松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议题、法律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喜剧之于国人的重要意义与票房驱动力依旧不容小觑。
今年的喜剧电影展现出独特的特性,创作者们正致力于将喜剧元素与现实生活相融合,通过深入洞察现实,以嬉笑呈现人间百态,展现出与时代精神、观众情绪同频共振的可能。
舆情汹涌,多影片遭遇“围剿”
不良舆情是一种负面的炒作,是一种非专业、非善意的现象,很多批评完全与电影内容无关,更多的是对影片的一种偏见,并且滋长了社会的一些负面情绪。今年的暑期档、国庆档票房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超96亿元,业界认为正是遭遇了舆情的“围剿”。
例如,国庆档上映的《749局》首日票房1.68亿元,但在网暴影响下,后期票房连续走低,最后导致这部此前预估票房有望达30亿元的影片才取得3亿多元票房。
此外,今年还有《解密》《逆行人生》《异人之下》等电影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舆情影响。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种不良舆情野蛮生长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将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
当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影研究界、评论界应该努力发声,齐心协力为整个电影行业、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猫冬待春,各公司低调蓄能
今年是典型的电影小年,新片的上映数量减少,观众的观影热情不高,票房收入相对较低,由此也严重影响了各家公司的业绩。
从国内各大A股电影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10家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北京文化外,9家公司营业收入均出现同比下滑;净利润也一样不容乐观,除了北京文化和华谊兄弟外,8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降低。只有万达电影、中国电影和上海电影三家在第三季度勉强实现盈利。其中,万达电影实现0.55亿元净利润,上海电影实现0.38亿元净利润,博纳影业实现-2.16亿元净利润,横店影视实现-0.71亿元净利润。
积极储备优质项目是度过寒冬的必选项。从各家公司的储备片单来看,仍然不乏类型多样、制作精良的作品。例如,中国电影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小小的我》,博纳影业的《蛟龙行动》《克什米尔公主号》《智取威虎山前传》《人体大战》,光线传媒的《“小”人物》《她的小梨涡》《透明侠侣》《墨多多谜境冒险》,万达电影的《唐探1900》《蛮荒行记》《千万别打开那扇门》《转念花开》,北京文化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海电影的《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等,都有望在2025年集中上映。
同时,各家公司也多管齐下,依托自身优势,试图改变单一的业务结构,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例如,万达电影结合各档期打造差异化营销活动,结合重点影片紧抓精准客群,拉动票房增长;上海电影有序推进大IP开发业务,与多家知名品牌在食住行玩等领域展开IP授权联名合作;博纳影业正积极开拓电视剧市场,《上甘岭》播出后获得不俗反响;光线传媒的艺人经纪业务日趋稳健。
电影行业虽遇小年,市场的活跃度大大降低,但这未尝不是一个调整期,让行业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旺季做好准备。
撤档元年,盲从扎堆不可行
今年,多部原定于热门档期上映的影片因故撤档或调整档期。
春节档第一部宣布撤档的电影是《我们一起摇太阳》,之后,《红毯先生》《黄貔:天降财神猫》《八戒之天蓬下界》也陆续宣布撤档,4部电影一齐撤出某档期的情况极为罕见,由此今年也被影迷们戏称为“撤档元年”。在票房方面,《我们一起摇太阳》上映5天的累计票房为9118万元。《红毯先生》票房8299.8万元、《黄貔:天降财神猫》票房91.7万元、《八戒之天蓬下界》票房325.3万元,其中《红毯先生》3月15日再次宣布上映后也只收获了1000多万元的票房成绩。
“五一”档期间,杨幂主演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上映4天后官宣撤档;端午档期间,黄轩主演的电影《来福大酒店》官宣撤档,改为6月28日上映。
国庆档期间,电影《出入平安》在取得1476万元票房成绩后宣布择机上映。同日,动画电影《皮皮鲁和鲁西西之309暗室》也宣布改档跨年,票房仅354.8万元。
频繁的撤档改档现象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表示:“我们希望每部电影都能按照自己的定位在其最合适的渠道、最合适的时间上发行放映,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和受众,制定精准有效的市场策略,而不是简单地、盲从地跟风扎堆所谓的大档期,票房不好就撤档。”
积极试水,探索发行新生态
这一年,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发行新生态的探索上加大力度。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档期集中度高,平日却“门可罗雀”;随着放映场次的不断增长,部分影厅面临“空转”;电影的闲暇竞争力严重不足。电影行业希望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形成更好的相互融通的市场生态,比如分线发行、分区域发行、分众发行、分语言发行、分类型发行。
今年,中影发行试点多部进口影片分线发行,力求把特色优质的进口影片更精准投放到院线影院。其中,《这个杀手不太冷》《蓦然回首》《完美的日子》已经与观众见面。博纳影业今年11月1日上映的电影《老枪》作为一部国产新片,也采用了分线发行模式。
不过,由于分线发行对影院方和发行方而言,都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所以分线发行精准施策还在观望中。电影从业者正在积极面对变革,一起探索中国电影市场的分线发行模式。
以小博大,引进片打开格局
近年来,头部引进片在国内不断失利,《变形金刚》系列、《碟中谍》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漫威宇宙等等,观众耳熟能详的IP通通折戟,今年唯有《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凭借9亿余元票房扳回一城。
然而,今年有两部引进片引发重点关注,一部是中国台湾的动作犯罪电影《周处除三害》,一部是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并编剧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两部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分别达6.65亿元和7.91亿元,不仅票房表现优异(后者暂居今年票房第十名),而且在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巨大反响,非传统意义的大片、多元化的内容为引进片市场打开了新格局。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的票房都超过了本土市场。前者更是日本电影市场的新片首度出现海外单一市场票房超过本土市场的情况;后者6.65亿元票房则几乎是其在全球其他所有地区的总和的两倍。此外,今年还有一部引进片《姥姥的外孙》,其在中国收获了1.65亿元票房,同样是泰国地区的两倍。
这些电影的票房表现,是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票房体量和观众审美趋向的典型证明。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类型题材和审美达不到自身要求的电影,更想看到不一样的题材和故事,以及更多“与己有关”的内容。与其说寄希望于经典引进片拉动市场大盘,倒不如说期待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类型、题材的引进片在国产电影独木难支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内容市场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