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电视听:创新中蓬勃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8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CCTV-1)首播收视率2.6%,位列理论节目首播收视率第一。
《非遗里的中国》(CCTV-1)平均收视率3.021%,位列今年晚间首播文艺节目收视率首位。
《歌手2024》(湖南卫视)开辟了电视直播竞演的新赛道,收视率创2024年地方卫视季播文艺节目新高,平均收视率0.564%。
《向山海出发·青春篇》(浙江卫视)带领观众走进山川湖海,本地每期平均收视率为1.749%,进入当地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前二。
《上甘岭》:全剧收视率3.315%,创下近3年电视大屏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最高纪录。
《山花烂漫时》:播出的17天内,电视大屏累计触达户次突破2.8亿。该剧豆瓣评分9.6,成为今年观众评价最高的电视剧作品。
《我的阿勒泰》:全剧收视率2.625%,收视份额10.735%。仅有8集体量,却大力带动了新疆地区的旅游,成为今年最大的“黑马”。
《庆余年》第二季:播出期间站内热度最高达34000+,创下腾讯视频历史新高。
《繁花》:改编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说,从文学到影视,好内容焕发出新价值,作品目前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22.1亿。
数据来源:中国视听大数据(CVB)
栉风沐雨,破浪而行。这一年,广电视听行业热热闹闹,调整、转型、改变不断,不论是主动作为还是顺势而为,都留下了深刻印迹并对未来影响深远。
同心献礼,精品力作庆华诞
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省市广播电视台及网络视听平台,均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有立意、有新意的精品节目,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平台推出的《日出东方》《五星耀东方》《可爱家国山河同频》《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北京,焕新!》,江苏卫视的《风展红旗如画》等多档直播节目生动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蓬勃生长的新力量、新动能、新图景。
各台坚持大小屏联动,突出主题主线、突出爱国情怀、突出展示好国家形象和地方特点,推出了众多轻量化、网感强、能共情、有声量的内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中国蓝新闻APP推出的《特别策划:75年75个瞬间让老照片说出新故事》、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特别策划“会发光的人”、深圳卫视的《科创最前沿》等,用满满的仪式感深刻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画卷,用拉满的体验感增强氛围感与幸福感。
同时,一场网络视听盛宴也在开启,中国广电集团发起了以“重温经典·共贺祖国华诞”为主题的网络展播活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大力村超人》等29部优秀微短剧也充盈着国庆档期,一起为祖国华诞献礼。
影视+文旅,跟着剧集去“远行”
今年以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热门电视剧成为拉动旅游的最强动力。8集网络剧《我的阿勒泰》于今年5月首播,带动形成#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带火新疆旅游#等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6亿。仅5月13日至19日一周,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05.02万人次,同比增长70.07%。《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上海小吃“排骨年糕”重新走红,“宝总泡饭”“繁花套餐”层出不穷。《日光之城》播出后,取景地拉萨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慕名而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今年初提出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并陆续发布五批推荐剧目。《一梦枕星河》穿行于苏州的弄堂街巷中、《我的归途有风》细腻描绘乐山非遗美食、《田园织梦》聚焦衡水市非遗手织粗布技艺……这些作品题材类型丰富,展现了各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打通壁垒,优质内容上大屏
让优秀网络视听内容与大屏“互动”起来,是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提出要推动大小屏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进共赢,强调要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
自2023年4月网络剧《风起洛阳》首次登陆卫视频道黄金档以来,目前已有27部网络剧先后在各大卫视频道播出。CCTV-8播出的《大唐狄公案》《雪迷宫》,省级卫视排播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天行健》《度华年》《星汉灿烂》《珠帘玉幕》等网络剧,均交出了出色的收视答卷。
微短剧也登上电视大屏,并成为拉动收视的强劲力量,整体呈现出规律化排播、现实题材占据主流、收视黏性增强、与长剧协同成长的特征。例如,湖南卫视推出了微短剧剧场“大芒剧场”,陆续上线《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一梦枕星河》《有种味道叫清溪》等14部作品;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品质东方·微剧场”则是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目前已展播了《金猪玉叶(第一/二季)》《师傅》《赵小姐的日记》《执笔》等12部小而美的精品短剧。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千万级别观众规模剧片占比48.3%。微短剧收视总时长占比是其播出时长占比的1.2倍,观众收视需求旺盛。
AI潮起,打造视听新体验
随着技术的更迭,AI迅速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的“新宠”。从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播出的旅行真人秀《我们仨》中,AI助理导演“爱芒”的首次亮相,到院线电影《传说》中再现27岁的成龙;从《千秋诗颂》《AI看典籍》《来龙去脉》等多档节目,到《中国神话》《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动画片、微短剧;从单组单片的小规模试水,到9位知名导演联合创作的“组团”行动……无论是前期筹备,还是虚拟拍摄及后期配音,AI在影视内容创作的渗透率正不断提升,博纳影业、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相继宣布入局AI,技术与行业的深度结合,为影视工业化铺平了道路。
AI短剧不断上新的背后,是AI视频生成模型的快速发展。今年6月,快手可灵视频生成大模型上线;9月底,字节跳动发布豆包模型家族的两款视频生成模型Seaweed和Pixeldance;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通义也在9月宣布,其最新研发的AI视频生成大模型——通义万相AI生视频正式上线。
虽然AI带来了许多可能性,但其深入应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当前缺乏一体化的工具限制了AI在影视创作中的全面参与。又比如,AI对剧本创作的辅助能提升工作效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编剧的角色。剧本的创作依然需要情感共鸣,而这是AI难以企及的。
异军突起,“重温经典”受追捧
2月1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广电集团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正式开播。频道免费向观众提供应看爱看、脍炙人口的经典内容,旨在打造观众百看不厌、内容经久不衰、老少咸宜的国家级视听经典播出平台。
截至目前,频道已经累计播出2700多集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累计收视规模6129.8万户;累计收视时长12.8亿小时。其中,《渴望》《戈壁母亲》《闯关东》《上海滩》《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广受观众喜爱,带动频道晚间收视率稳居地方卫视首位,再次证明经典电视剧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同时,“重温经典”点播专区也上新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四大名著”系列电视剧、金庸作品改编电视剧连续多周位列点播量前列。
此外,“重温经典”频道还实现了在全国养老机构全覆盖。截至10月底,“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专项工作圆满完成,频道已覆盖超2万家养老机构,部署机顶盒超57万台。
渐成规模,超高清上“超高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级电视台全面完成从标清到高清转化,标清频道基本关停,高清电视成为电视基本播出模式,超高清电视频道和节目供给形成规模。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对高清超高清电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高清超高清电视接收终端基本普及。
这一年,高清超高清发展驶入“超高速”车道,多个应用案例涌现出来。
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境外首次实现全4K超高清转播制作,首次开展夏季奥运会闭幕式和田径赛事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转播报道规模创下历史之最。总台积极推进超高清全媒体传播,通过“4K/8K超高清视频+三维菁彩声”推动电视向全媒体超高清转型升级,联动4K/8K超高清电视频道、央视频、电影院线、“百城千屏”8K超高清传播平台构建全媒体超高清传播矩阵,扎实开展超高清电视大小屏融合传播实践,为广大受众打造沉浸式观赛极致体验,着力把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和媒体引领力。
广东高度重视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组建全国唯一的显示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全国唯一的超高清视频产业投资基金,开通全国首个省级4K频道,创建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全省超高清视频产业营收超60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1/5,4K电视机产量、机顶盒产量、电视面板以及4K电视用户、4K节目时长等均居全国前列。
全球播映,国产剧扬帆出海
今年3月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实施的“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中,《三体》《去有风的地方》《山海情》《风吹半夏》荣获优秀作品。其中《山海情》先后被译制为20多个语种,在中国香港、北美、东南亚、阿拉伯地区、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优兔累计播放展示次数为1.34亿,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创下主题创作剧国际传播新高。
同时,由广电总局主办的品牌项目“电视中国剧场”,旨在通过与各国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合作,在固定频道、固定时段、固定栏目,常态化播出中国优秀视听节目,目前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为“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拓展播出渠道。
目前,我国已与来自俄罗斯、蒙古国、越南、泰国、印尼、希腊、秘鲁、乌干达,阿拉伯地区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机构共同开设了包括“白玉兰剧场”“熊猫剧场”“长江剧场”“CBIC剧场”等在内的80多个“电视中国剧场”,将丰富多彩的中国视听节目传递给全球观众。其中俄罗斯“白玉兰剧场”通过双平台大小屏联动点播及直播,覆盖人群已达1.5亿用户。“东方剧场”展播季为塞尔维亚观众带去《做自己的光》等多部国产剧集,一大批优秀剧集正建立起中外交流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