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女孩》:见证“铁哥们”的深厚友谊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8

  12月16日,中国和巴基斯坦首部合拍电影《巴铁女孩》正式上映。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中方总制片人、出品人谢鹏难掩激动。虽然中巴建交已经70余年,可是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程度似乎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友谊的深厚。这让谢鹏有了拍摄一部讲述中巴友谊故事的电影的想法:“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把中国人民当成亲兄弟、铁哥们一般,这是人世间难得的一份美好情感。”

  6个环节接力“传声”

  跟所有的合拍片一样,《巴铁女孩》拍摄中遇到的最大难点也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结构、价值观体现等都有不同的偏好;演员们受不同表演体系的影响,表演风格存在差异;工作人员对美感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在场景设计、服装造型、色彩运用上各执己见……这些都需要在摄制过程中找到平衡点。

  在《巴铁女孩》拍摄过程中,语言难关是需要克服的巨大挑战。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大量演员和工作人员使用的是乌尔都语,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会对拍摄的效率和质量造成影响。谢鹏介绍,《巴铁女孩》拍摄期间,最高峰时聘用了30多名翻译,现场的情况是:A讲中文给B,B讲英文给C,C讲乌尔都语给D,D又讲回乌尔都语给C,C又讲回英文给B,B再讲中文给A,一点小事需要6个环节才能沟通清楚,工作量翻了几倍。

  “跨越文化的差异需要亲自到对方的土地上,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找到能被双方都认可的题材,切忌闭门造车,前期准备再充分都不为过。”这是拍摄完《巴铁女孩》后,谢鹏最深的感悟和心得。

  “那是热爱在燃烧”

  难归难,电影拍摄期间温暖和感动远远超过了困顿和沮丧。谢鹏回忆,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老百姓到剧组“围观”,而且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给剧组送来水果点心,这让谢鹏和工作人员都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便时不时抽空进城买肯德基回馈他们。

  最让谢鹏印象深刻的是巴方合拍公司的一位老编剧。《巴铁女孩》的剧本用中文写就,后翻译成了英文。但是,由于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演员是巴基斯坦人,且大部分台词是乌尔都语,所以需要再将英文剧本翻译成乌尔都语剧本。

  “这位老编剧已经年逾八十,对电脑操作不熟练,但他知道这是一部讲述中巴友谊的电影,为了表达对中国的热爱,老先生对照着打印出来的英文剧本,手写了一份乌尔都语的翻译版本,有180多页。”谢鹏说,现在那份手写剧本就收藏在公司的展柜里,这是中巴合拍电影非常珍贵的见证。

  谢鹏的脑海里烙印着这样一个场景:老编剧长时间伏案写作,他手边有个透明圆盒,精力不支时就从里面舀一勺白糖含在嘴里,“那是热爱在燃烧”。

  前段时间,《巴铁女孩》在伊斯兰堡首映,当谢鹏看到“电影结束时,500人的影厅里不但人没少,反而过道和最后排都站满了观众”、听到“观影过程中,观众笑声大概有20多次”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如今回到中国,谢鹏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带给中国观众同样的美好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