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学社:
以“小而精”项目推动融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6
据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统计,我国共有114家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图书出版社中数量占比约19%,是出版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大学出版社正处于从传统出版到融合创新的转型期、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调整期、从生产制造型到知识服务型的升级期。“三期”叠加之时,如何以数智化赋能出版创新?在大学出版社出版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出版社负责人围绕此问题,共话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之路。
服务教育 打造高质量数字教材
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立足大学母体,服务教育,是重要职责。“我们要以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推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庄红权基于今年开展的数字教材建设调研分享说,当前,数字教材的出版和阅读服务已成为院校主要需求,教育出版单位要逐步加强数字教材组稿策划能力和教材阅读平台开发。近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通过“书+资源”“书+课程”“书+平台”等方式打造新形态教材,目前已出版各类新形态教材8000余种;推出“文泉云盘”“文泉书局”“文泉教学”等平台,在阅读引擎、基于版式优化的数字出版技术、数字教材教学轻应用等方面发力,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实现教材的数字化创新发展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张值胜介绍说,高教社自1996年开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20多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形成包括基座层、工具层、应用层在内的数字教材平台建设体系。高教社打造的新一代数字教材,融合轮播图片、二维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虚拟仿真等多模态资源呈现,支持更多样的教学场景,更有力地服务教学改革及学科专业发展。例如,《机械设计基础》中的H5格式的互动资源让学习者更好掌握结构原理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较小颗粒度的操作视频让学习者更好习得真实生产中的技术要点。
“无论是平面数字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新形态教材,还是集教学视频、教学文本、教学资源、考评于一体的超级开放课程,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知识更新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和环境的可交互性。”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董夫才介绍说,二维码融媒体教材具有自主可控、一书一码、扫码直达等特点,该社推出二维码融媒体教材支撑平台“中农De学堂”,3年实现融媒体教材销售码洋占总码洋的46%,2023年销售实洋达2195万余元。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还积极打造AR融媒体教材,以《畜禽解剖学(第四版)》为例,用手机APP扫图,可以看到百余个三维解剖模型,可剥离、翻转、隐藏、透明。
项目带动 加快推进融合发展
“大项目带动,产研结合,这是我社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介绍说,该社在“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汉籍数字图书馆”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产研结合”方向,锻炼了项目运营团队、技术开发团队及编辑团队,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其中,“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于2015年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是专题数据与科研工具融合的基础性、可视化、开放性权威丝路科研平台。该平台基于地理信息技术,重构汉、唐以来2000年丝绸之路历史地理环境与变迁信息,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认为,在大项目较难获得的情况下,出版社可以转向“小而精”的实用型数字项目建设,以此推动融合发展。近年来,上海交大社设立融合出版项目扶持资金,已累计资助4个重点项目、77个一般项目。其中,上海交大社数据库云平台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集合了《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等9个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数据库资源,使用的学校及机构百余家。上海交大社还通过产品创新实践,打造了“交我学”教材出版服务平台、科技大词典APP等,拓展服务场景。
“出版深度融合是对传统出版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出版的创新,但其本质仍是出版,必须坚守出版初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助理姜钰说,北师大出版集团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服务为业务主线,以构建教育垂直领域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为重点,持续推动出版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的大有阳光心理平台,为中小学师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成长解决方案,已覆盖北京、广州等10多个省市1万多所学校;围绕北师大版基础教育教材打造的“北师数字教材”等平台,2023年服务用户超过1000万,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肖宏看来,高校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如何吸引高质量作者、提升审校效率、增加出版物曝光率,以及应对AI大模型带来的冲击。知网发挥海量高质量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势,与华为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可融入行业生产系统的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中华知识大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多个原生AI工具,促进出版创新发展。
由出版集团自主研发的出版业数字化管理系统(ERP)目前并不多见。重庆出版集团至乐文化公司总经理邵平介绍说,公司于2019年启动ERP项目建设,目前系统已具有精准发货、灵活的审批流程、精准成本核算、出版流程管控、发行管控等多种功能,并支持书店智慧管理、期刊业务管理、电子音像业务管理、HR管理等,成为集团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可以打造出满足不同出版社高度定制化需求的管理软件,除了重庆出版集团12个编辑中心及18家公司,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也在该ERP系统进行业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