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转变思路实现多方共赢和价值创造——

发行人也是文化赋能的媒体经营人

作者:本报记者 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6

  “沈荡酿造是一家百年企业,1887年由官家赐匾‘官酱园’名号,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日,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沈荡酿造文化博物园展厅内,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群众侃侃介绍着沈荡酿造的历史。

  尤其讲到近7年来,沈荡酿造从“嘉兴老字号”成长为“浙江老字号”,到如今获得“中华老字号”荣誉的发展史,讲解员指着展厅墙上的媒体板块说:“得益于和嘉兴传媒的深度合作,沈荡酿造得到了媒体、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持久曝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翻了好几番。”

  “举个例子,以前沈荡酿造的黄酒最贵一瓶卖几十元,现在可以卖到五六百元。”在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发行部主任王任滔看来,发行人也是文化赋能的媒体经营人,要发挥专业优势,不仅帮助企业提升价值,更能为集团创造利润,形成共赢。

  战略合作期间,嘉兴传媒与沈荡酿造合作开设线下门店;打造立冬开酿节、立春封坛节民俗文化IP,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依托“嘉报优品·严选嘉兴”新媒体电商平台,形成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目前,嘉兴传媒引入了当地多个知名品牌进行文化赋能,推动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商贸公司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的营收、利润双增长。

  “发行部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发行,而是一个全案执行部门,可以策划、运营、执行大型活动,发挥媒体优势,对传统行业进行文化赋能,打造文化产业IP。”对于发行工作的定位,王任滔一直强调要做好服务,文化赋能。

  服务意识,嘉兴传媒人历来有之。1999年,南湖晚报“小记者”协会成立,引入“新闻参与教育”理念,培养未来读者。“小记者”队伍从最初的几千人会员发展到目前约5万人,人均订阅一份报纸,成为《南湖晚报》读者的主力军。

  “小记者”实行实名制,入会即送一份《南湖晚报》,入会费比订报费便宜28元。入会并不是简单赋予一个身份、赠阅一份报纸,而是以协会为平台,将科技、文旅、研学、赛事等经营板块融入其中,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区域的合作,最终形成稳定的品牌输出,为孩子们提供丰富且优质的服务。

  比如,《南湖晚报》每年会拿出500个版面,用于刊登“小记者”的优秀作文,提升获得感、荣誉感;每年和10余个政府相关部门或单位合作开展“红船少年说”“嘉警小记者”“儿童观察团”“小记者跑两会”等系列活动,丰富经历,增长见闻;组织研学活动,发放价值2000余元的研学礼包,打通嘉兴市20余个景点向“小记者”免费开放,吸引流量,刺激消费;开发“小记者”管理系统,打造“小记者数智联盟平台”,结合投稿服务、采风报名、积分兑换等功能,增加趣味性、互动性。

  “活动都是公益的,‘小记者’免费参加,线上名额经常‘秒空’。这些活动家长也十分认可,因此报纸的续订率很高。”王任滔说,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嘉兴市广播电视集团两大集团合并后,“小记者”资源得以整合,嘉兴市实名注册的“小记者”用户总数近10万名,实现了“小记者传统发行”向“小记者+产业融合+平台建设”的转变。近3年,“小记者”会员数年均约5万名,带来的订报款超1000万元,助力《南湖晚报》吸附广告业务超3000万元。

  “报纸发行作为传统报业经营中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发行覆盖面和客群精准性对于印刷、广告等业务的营收具有直接影响。”王任滔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转变思路,强化策划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传媒资源,通过文化赋能,实现多方共赢和价值创造的新模式。

  2023年,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在中心党委的坚定支持与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发行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两年间,通过策划发行、文化赋能,《嘉兴日报》的发行量从6.3万份增至7万份,《南湖晚报》的发行量接近8万份,两份报纸连续两年不仅实现了发行总报款和板块利润的双重增长,还成功带动了晚报吸附广告业务达3000万元的收入规模,彰显融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