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纪录片《飞来峰》:
解码跨越千年隐秘微笑的文化基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3
“光影交错,画面好美。”“有一种古今交汇的感觉,太让人感动了。”12月3日晚,纪录片《飞来峰》走进校园,在浙江大学举办了专场展映交流会。一场展映、一次座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的喜爱和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历时两年,由浙江广电集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出品,电视教科影视频道摄制的浙江首部8K超高清纪录片《飞来峰》终于完成。
在零下7℃待7个小时等下雪
飞来峰是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400多尊造像和330多处摩崖题刻,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我看来,对中华文明文化标识的提炼和阐释,是人文纪录片的使命所在。”《飞来峰》总导演焦征远告诉记者,主创团队以期通过深入解读和发掘飞来峰这一江南文化宝库的历史、艺术和哲学价值,来展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自信之美。
为此,团队撰写了10万字的学术本、3万多字的文学本,影片修改不下30个版本,不断自我加压、反复打磨,每个细节都力争完美。拍摄中,为了好的光影,拍摄人员每天凌晨四五点上山蹲日出,在零下7℃的天气待山里7个小时等一场雪。他们记录了飞来峰崖壁与溪涧间的每一处文化遗迹,完成近100TB的8K素材积累。
通过“微笑”符号叙事破壁架桥
如何在短短一个小时里,描绘出一幅深邃而迷人的中华文化记忆图景,让观众看见、读懂飞来峰的历史烟尘?主创团队选择通过“微笑”符号的叙事来破壁架桥。
对于“微笑”,焦征远有自己的解读。在中国的造像历史、石窟历史上,“微笑”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存在南北差异,通过链接“微笑”可以把中华文明的石窟艺术发展以及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贯通起来。说起杭州和飞来峰,人们总会想到白居易和苏东坡。无论是跨越百年的相知,面对困境同样豁达乐观的人生智慧,还是友人间的心意相通,都能化为会心一笑的意境。
从东南形胜的自然景观,到石窟艺术的精妙造诣,从文明相通的人类讯息,到会心一笑的文人翰墨,《飞来峰》用浙派纪录片的诗意表达解码其中的文化基因,也揭示“微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温度和生命观照。
纪录片中,有一段时长43秒的“微笑变脸”让记者记忆犹新。在讲述佛教传入中国的段落中,主创团队采用造像“变脸”的构思,让石头雕像“微笑”,鲜活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
人工智能运用到纪录片拍摄中
“我们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了大量数据训练,最终筛选了不同朝代典型的、微笑情绪效果最好的7张原始素材,经过不断优化,确保不同佛像脸部每一部分演变的动态变化节奏一致。”《飞来峰》特效指导张拓表示,这“丝滑”的几十秒动画训练了5个多月,在AI模型的加持下,千年一笑得以直观呈现石窟艺术的千年之变和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让这部写在山水上的史诗在影像中获得新生。借助8K超高清技术,观众仿佛戴上了“时空眼镜”穿越千年,与时刻造像零距离接触。因年代久远而模糊、残缺的内容,也通过AIGC、3D扫描、数字修复等技术得以“复原”重现。
“真实的记录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内核。我们使用8K拍摄就是想通过技术极限逼近物理极限,让千年前的造像、石刻的每个细节清晰可见。”摄影指导余源伟认为,从记录和保护的角度,这些高质量的影像材料也能表明,飞来峰并非一处静止的历史遗存,更是一部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呵护和传承。
《飞来峰》在浙江卫视、Z视介、哔哩哔哩、爱奇艺、优酷及腾讯视频等平台上线后,收获广泛好评。两个月,吸引全网超1.1亿关键意见领袖粉丝关注,哔哩哔哩评分高达9.9分,相关短视频曝光量已超2000万,话题阅读量超3000万。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宏点赞称,该纪录片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也表示,技术无尽的可能性与东方美学,两者在该片中得到了融合,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飞来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