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30周年再出发

只求有利于学术 不求闻达于世间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5


  汇集“40后”到“90后”120多位作者的近120种优秀作品,30年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生生不息,持续为中国学术界注入新鲜血液。

  12月1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京主办的“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上,来自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丛书相关参与者、合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丛书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当代学术的贡献。


  助力中青年学者

  出版“奠基性作品”


  自1994年创始至今,致力于中青年学者专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经走过30个年头,其缘起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思想大转型之际。1992年,通过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朱虹的协助与联络,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与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韩南达成共识,计划合作推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助力中青年学者出版其学术生涯的“奠基性作品”。

  “它既是三联致力于学术出版的缩影,也是几代中国学人思想求索的路标。”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表示,丛书在国内首创独立、公正的学术评审和遴选制度,从创立伊始,就专注于追踪和记录当代中国的知识发展、思想推进和代际传承,30年来共出版从“40后”到“90后”120多位作者的优秀成果,很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代表作,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赵汀阳《论可能生活》、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邓小南《祖宗之法》等。

  “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与会者回忆,1997年,丛书出到30种时,时任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季羡林先生曾这样阐释丛书宗旨。他认为,丛书的特色比较突出,首先在于选刊中青年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专门论著。其次是把关极严,每一种送来的书稿都经过严格的审查,而审查者皆为本行专家,没有后门可走,也不讲“人情面子”。再次是选题宽而无形中又有重心,既回顾又前瞻,回顾是为了鉴古以知今,前瞻是为了看清学术发展的前途和道路;既有中又有西,不但要“拿来”,而且还要“送去”。


  将稳健推出新著新人

  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所说,几十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三联人的努力下,三联书店已成为独树一帜、别具洞天的当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深度的知识和有温度的文化,仍然需要厚重而有灵性的出版物。”黄志坚表示,面对互联网的知识过载、信息泡沫、视觉刺激,必须有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的精神文化产品,需要丛书这样始终保持既定目标、保有长期定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原创精品。

  回望来路,再启新程。宋志军表示,作为出版方,三联书店将把维护好、出版好这套丛书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三联书店特地重拟了征稿启事,诚挚向海内外优秀的中青年才俊征集书稿,同时希望与业界合力共建人文学术共同体。“丛书接下来将稳健地推出新著,推举新锐学人,推进更具根本性的研究课题,以更深层地应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时代诉求。”

  宋志军表示,未来三联书店还要利用丛书这个国际出版项目和渠道,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交流,通过版权输出,推荐丛书中的著作在海外翻译出版。“我们有信心通过这套丛书,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助力,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助力。”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罗柏松介绍,迄今为止,丛书已经出版了众多开创性的著作,涵盖广泛的研究主题,最近出版的几本著作尤其展现了其主题的多样性,如宫志翀的《人为天生:康有为三世说研究》、李震的《观物:邵雍哲学研究》、和文凯的《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英国、日本与中国》等,无不体现出丛书的学术深度、广度与开拓性的影响。

  “在哈佛-燕京学社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也将进入与三联合作的又一个十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优秀学者高质量专著的出版。”罗柏松表示。

  陈来、邓小南、荣新江、赵汀阳、李开元、王铭铭、刘宁等专家学者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丛书始终关注人文,积极探索人文与社科的良性互动。这是它对中国学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