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需要“深度阅读”

作者: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4

  近日,张艺谋、成龙等人在接受采访时,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大屏幕带来的视听盛宴,而非仅通过短视频解说快速“浏览”电影。尤其是张艺谋的那段话——“我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还是很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3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瞬间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张艺谋所说的“3分钟介绍”,行话叫作电影解说类短视频。这种短视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在互联网尚不那么普及的2005年,自由职业者胡戈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改编为20分钟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播出。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让该片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

  不过,由于技术限制,《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大风”过后,这种恶搞的形式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直到今天,互联网的普及叠加短视频的风靡,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开始蓬勃发展并大行其道,“截停”了不少前去电影院的观众,导致今天张艺谋的难过一点也不比当年陈凯歌的怒火少。

  且看看解说类短视频是如何“重构”一部电影的:在这里,情节被极致压缩,细节、逻辑、深度都被忽略或者丢失;在这里,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男女主角被统一称呼为“小白”“小帅”“小美”“大漂亮”,配角则是“光头哥”“胡子哥”“心机女”;在这里,演员也没有台词,一切都由旁白代劳;在这里,创作者们喊着“快点快点”的号子,对各种素材进行猪拱白菜式的咀嚼践踏,然后在一地狼藉中呼啸而去。

  解说类短视频犹如快餐,追求的是快速消费和即时满足。它是一种消遣,而非一种艺术体验。相应地,观众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和感受,大家就像坐在快餐店,迅速吞下一道道由工业流水线制作而成的预制菜,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只能快速填饱肚子,而享受不到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然而,一部好电影是需要“深度阅读”的。它不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思想的碰撞,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对话,都是导演和编剧精心设计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放慢脚步,耐心地去体会每一个细节,去思考每一个情节背后的意义。

  不论是《长安三万里》中历史与当下的呼应,《长津湖》中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极致刻画,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第二十条》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映,抑或是《抓娃娃》中隐藏在笑声下的对教育现状的洞察,《消失的她》里对案件草蛇灰线的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社会的变迁与冲突,历史的厚重与轻盈。我们与创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能够通过故事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体验到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电影,还是技术的奇迹、光影的诗篇。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2D到3D,电影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着电影的表现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我们能够实现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听到海洋的低语,看到星辰的辉光。这些视听体验以及由此激发的情感共鸣,都是在短视频平台所无法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