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还原历史 启迪当下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的诞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2
本书入选“中国好书”月度榜单、“上海好书”上半年榜、解放书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很多科技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改变了中国的科技面貌,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这标志着中国依靠自力更生,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真正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应运而生
2007年3月,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公室工作,开始研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与思想,也就开始涉足“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先后参观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邓稼先故居、张爱萍故居、青海原子城、四川两弹城等与中国研制原子弹相关的纪念场馆。这些看似分散的经历和研究,在2024年完成了闭环。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还是“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和邓稼先的百年诞辰。2022年8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中心副主任吴雪梅打电话给我,建议发挥研究特长,于2024年出版一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介绍中国原子弹研制历程的通俗读物,以此铭记历史,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对于吴雪梅老师的热情建议,我最初感到有些意外,随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基于前期积累,我有信心完成这项研究。就如何创作这本书,我们电话沟通了近一个小时,在写作目标、定位、框架、逻辑、文风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随后,我收集了很多参考资料,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大量可信或比较可信的史料。动笔后,我每创作完一章,就发给吴老师,我们讨论后再对这章内容进行修改。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花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本书的初稿。此后,经与吴老师反复沟通,我又对全书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多轮小的修改,深深体会到创作的不易。
力求创新
关于中国如何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此前已经出版了一些图书(说别的出版社图书缺憾不合适)。为了写出新意,我和吴老师在认真阅读这些图书后,进行了多次讨论。我们发现这些图书主要存在三点缺憾。首先,很多对话和数据没有标注出处,其真实性存疑。其次,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以讹传讹。再次,没有把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全过程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认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故事本身就很精彩,无须艺术加工,全面地、真实地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足以打动读者。
基于上述认识,这本书的第一个创新之处就是追求真实可信。读者看过后就会发现,这本书不仅在最后列出了很多参考文献,还在很多页面下方做了脚注,说明相关史料的出处。第二个创新之处是把通俗读物和学术专著结合起来,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尽量把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第三个创新之处是强调国际视野,从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的演变来看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国际关系对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
去伪存真
要确保这本书的内容尽量真实可信,首先要确保参考的资料尽量真实可信。为此,我认真研读由核工业部组织编写的《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聂荣臻年谱》《彭德怀年谱》《贺龙年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钱三强传》《王淦昌传》《彭桓武传》《朱光亚传》《邓稼先传》,以及《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聂荣臻元帅回忆录》《钱三强年谱》《程开甲口述自传》等比较权威的图书。
我要特别感谢胡思得院士等诸位专家的指导和对多处历史细节的还原。为了尽量保证这本书内容的真实性,经吴老师多方协调,本书有幸邀请到胡思得院士担任主审。胡院士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欣然接受邀请后,胡院士反复仔细审阅书稿,先后提出了28条修改建议,提供了3000多字的参考资料和说明文字。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后续核武器研发的亲历者,他帮忙纠正了一些广为人知却与事实不符的描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应吴老师之邀帮忙审阅书稿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以史育人
学史而惜今,知史而自信,信史而笃行。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国防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从近现代科技史和国际关系史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能够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研制核武器何其艰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书中的感人故事,有助于让青少年思考自己现在为什么读书,将来为什么工作,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是“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媒介。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爱国科学家形象,使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赵忠尧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真正打动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内心,使他们接受思想的洗礼。书中还介绍了周恩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组织管理核武器研制工作,让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对科技人员的深切关爱,使他们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本书同样开卷有益。随着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很多科技攻关项目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当时各种客观条件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如何做好全体参与人员的思想工作,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现在的科研管理工作依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本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