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助推出版人才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实习生 王雪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与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开展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 供图


  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构筑中国出版学科专业的自主知识体系,打造有利于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共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多年来始终是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由于技术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的需求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促使业界与学界携手,共同探讨合作共建的有效机制。2024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近日在京举办,与会嘉宾立足当下实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案。


  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


  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是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充分融合其他科学优势成为关键。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万安伦表示,在学科定位上,出版学是一门大交叉、大融合的新文科。在万安伦看来,作为新文科,出版学既保留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核心,又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例如,文史哲美等人文学科为出版学提供了文化与思想资源;经管法为出版学带来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视角,尤其是在版权管理和市场运营等领域;工学则通过印刷技术、数字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推动出版技术发展与转型。“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既拓宽了出版学科的研究范围,也提高了其服务实际需求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时要着力吸收其他学科优势,做到充分融合。”

  中国的编辑出版学一定要吸收中国编辑出版优良传统。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从孔子删诗到敦煌遗书,中国古代形成了注重典籍和严谨编校的传统。这些经验为现代编辑出版学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这种吸收融合也表现在新业态方面。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卿表示,出版新业态成为推动出版革新的力量,它的研究发展需要在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中有所体现。在方卿看来,AR/VR、元宇宙和AI出版等业态尚在探索阶段,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黄强表示赞同,“数字化改变了出版的介质与传播形式,但编辑的核心职责仍在于文化选择与传播。编辑出版学需要纳入融合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研究范畴,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疆燕介绍,通过学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从三方面推进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以“名编辑培养工程”为抓手,完善高素质编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构建从理论到实践、再反哺理论的编辑成长路径;以国家出版智库为基础,建立科研课题联动机制,集中力量突破行业关键问题,促进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融合;以河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为平台,打造多元汇聚的产业生态,联合国内外高水平企业与科研机构,推动出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出版产业集群。


  培养出版高层次人才


  出版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出版专业博士的培养旨在为实现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目标提供高端人才支持。不少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探索数字时代背景下出版专业博士培养的新路径、新策略。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这为出版博士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培养“引领型、复合型、专家型”出版人才。

  在陈丹看来,在行业发展层面,出版业正在经历数字化与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广泛,但仍面临高投入、数据安全和技术选择等问题。为解决行业痛点,北京印刷学院构建了出版学交叉学科平台,围绕内容生产、呈现和运营的关键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动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未来出版专业博士培养应注重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基于出版学交叉学科平台,真题真做,由项目产出成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陈丹表示。

  正如前面所言,出版学科作为新文科,培养模式需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此,万安伦表示,出版专业博士培养,通过跨学科合作推进出版领域的价值理念、方法论和逻辑体系的构建,并在实践路径上加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优化教材与教学方法,强化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万安伦希望通过跨领域招生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复合型、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建立长效评价与反馈机制,确保培养质量,避免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在全球化和数智化背景下,出版博士培养不仅要满足行业需求,还需助力中国特色出版学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培养出版专业博士需要开放且灵活的标准,避免培养方式过于固化。对此,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认为,专博培养应注重复合型和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数字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出版专业博士必须具备政治能力、语言能力和数字能力,同时能够运用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但不需成为技术专家。此外,培养方案应结合实践,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出版与工科、艺术、国际视野的融合。”

  出版专业博士的目标是为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全国出版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表示,培养的学生须兼具学术情怀与出版情怀,以实现学科服务行业的理想目标。同时,出版博士教育需与时俱进,关注出版领域的创新需求,尤其是行业转型与数字化背景下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