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会聚焦②:图书市场博弈,产业链视域下的解构与破局
集智聚力 攀高逐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13
第六届中国出版印刷者大会同期开展全国国有印刷企业联盟主题党建活动,与会代表参观调研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重庆远大印务。本报记者 牟艺 摄
应对变局,就要躬身入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出版印刷业正攀高逐新。图书电商蓬勃向上,行业新渠道、新模式持续涌现,书刊印刷企业如何避免“内卷”走向精益?数字智能技术的革新应用如何孕育新模式……在第六届中国出版印刷者大会上,来自出版单位、印刷企业及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相关代表,聚焦“图书市场博弈,产业链视域下的解构与破局”主题,展开了一场有关出版印刷产业链创新融合的深度探讨。
改革 深耕细作亮点凸显
面对如今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浪潮,出版印刷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从各位印企负责人在大会现场的观点分享中可以看到,出版印刷企业深耕细作、各展所长,改革成效亮点凸显。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新华印刷企业,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近些年在数智化改革中乘风破浪,该公司董事长王艺用“潮起数智 赋能浙印”来总结3年一小步的探索。“我们企业的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任务主要涵盖3个方面,即按需印刷数字生产线建设、印刷智能工厂试点建设和出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王艺介绍,大数据中心建设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拥有了数字大脑,通过业务经营、纸张采购、能源消耗等多平台、多来源及多形式数据的集中汇总,进而为生产经营的数据分析及决策过程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源,全方位提升管理决策能力。
同样是新华印刷企业,重庆新华印务有限公司的改革体现在体制机制上。重庆市印刷协会会长、重庆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吴虹介绍,重庆新华印务一手抓资产运营,一手抓印刷主业,充分挖掘存量资产价值,实现存量资产和增量投资良性循环。“至改制以来,重庆新华印务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23亿元,完成总利润3380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以专精特新凸显中国印刷企业出海的创新改革实力。“我们为五大洲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图书出版物产品加工服务,包括主题出版物、字典、词典、教材、世界名著等各类精品图书,语言种类超过270种。”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认为,中国印刷企业出海应更关注创新能力,不仅在产品本身上力求创新,也要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式,降低碳排放,提高产品环保性能,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合规性。
突围 探寻精益管理之道
图书低价竞争中,上下游相关单位如何做好成本控制?传统出版与数字印刷如何构建盈利逻辑……在关于“成本控制与数字突围”的研讨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印务中心总经理于立宣与中国出版协会出版材料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延扬、中信出版集团出品平台副总经理唐果、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泽长进行深度对话,为企业降本增效、数字转型探寻突围之路。
“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出版印刷产业链如何降本增效?”面对于立宣抛出的问题,唐果认为出版单位降本增效不应只从压缩采购成本这一方向去思考,而是要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技能的专业化。“中信出版从5年前开始布局降本增效,首要就是统一开本。目前,我们社大部分图书都是四开,对出版单位降本增效有很大助力。”
张延扬认为,印刷企业做到降本增效,要在纸张选择和使用上多动脑筋,在购买印刷设备方面量力而行,在降低人力成本上下功夫。
“决策的对与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生死’问题,决策者的错误才是最大的成本。”许泽长认为,企业最高、最大的成本来自管理者。而技术创新升级是降本增效的第二途径,效率提升的核心来自技术的创新、再造。
谈及目前企业普遍进行的数字化转型,唐果说道,这一代出版人和印刷人定要拥抱AIGC。“现在还未感觉到AIGC在印刷行业的充分应用,希望后续全行业能深度拥抱数字化转型,让领先技术在印刷行业能有爆发。”
赋能 新质引领数智有为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创新驱动。本届大会上,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通过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路径分享,让与会者深深感受到,数据驱动、系统集成等新技术,正赋能出版印刷企业融合创新。
“印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低水平低价竞争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深圳精密达智能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斌认为,面对当下的行业矛盾,以前的单机思维已经行不通,需要的是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出版单位、印刷企业、设备制造等单位之间‘不通气’,形成创新孤岛,要通过推动深层次产业协同,形成产业合力,共建数字化印后生态。”
苏州科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市场总监马长茗同样提及深度打造融合供应链的重要性。目前出版印刷业面临量的下降、质的提升,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产业链要进行联合创新,选择具备共同愿景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创新型应用实践到生产活动中。深圳圣德京粤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产品总监叶明介绍,按需印刷设备从2019年开始实现爆发性增长,经过从标清到高清的阶段,目前在国内印刷业“满地开花”。但如果要在出版印刷领域进一步落地,还需要解决文件统一性、纸张和耗材损耗、与后工序匹配等问题。
北京华夏视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姜永泉则重点强调了文件的安全性。姜永泉说,版权文件从出版社到印制厂之间须流转很多环节,如何确保安全性是关键。华夏视科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贯穿全流程。同时,他认为,在印刷质量检测方面,未来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检测产品的涌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