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采访 传播公平正义

作者: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7


  心怀热爱,富有情怀,用笔尖之力书写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让公平正义的声音传得更远。

  ——张悦


  说到今年的采访经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11位业主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书,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激动之情。这也让采访几天身体有些疲惫的我,全身涌过一股暖流。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落实保交楼工作,司法保障的发力点是什么?人民法院又该如何作为?2024年1月29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关注甘肃省永靖县一小区的上百起执行异议之诉系列案件,直击民生痛点难点,推出了深度报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老百姓终于有了盼头》。

  最初接到这个报道任务时,我是有些忐忑的。“这次的选题不简单,但非常难得,必须抓住机会。”刚拿到选题时,领导交代要高质量完成此次报道任务。

  好选题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碰到一个社会关注度高的案子,是幸运,更是考验。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我该如何驾驭这个大主题?好在年初时,传媒总社总编室制定了《深度报道采访指引(试行)》,为撰写深度报道提供了全过程操作指引,这也成为我此次采访报道的行动指南。带着这份指引,带着对案件的好奇和诸多疑问,我踏上了前往甘肃和西安的采访之旅。

  一开始,大家并不建议去小区实地采访,因为矛盾太激烈。但不去现场怎么了解真相,我坚持要去小区看看。

  趁着工作日,我和法官一同前往小区。车子还没进大门,正对着门口的几栋烂尾楼非常显眼。走进小区,有些楼体的表面已经受损,还有几栋正在施工,小区的整体环境也亟须改善。眼前的场景给了我很大冲击。

  “攒了这么多年的钱,终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突然因为被查封办不下房产证。”一位业主正在走诉讼程序,法官耐心听他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大多数业主跟他一样,买了房过不了户,买房的喜事变成了糟心事。

  执行异议之诉系列案件表面是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实质上各方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原来,开发商以小区土地和部分房屋抵押借款,最终无力偿还,导致购房者成为案外人,面临着房屋被拍卖的风险。已经诉讼案件和更多潜在隐患、债权人利益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当地政府维稳压力……前往小区的这趟实地采访,让我意识到案子背后的不简单。

  对于案件报道来说,写得明白、让读者看得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房地产领域案件专业性很强,记者不仅要自己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消化大量法律术语,更要用通俗化的表达拉近审判工作与社会、受众的距离,增强报道的传播效果。

  于是,为了掌握清楚来龙去脉,我一边跟着法官了解案情,一边采访了永靖县政府领导以及住建部门、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相关人员等10多位采访对象。随着采访不断深入,千丝万缕的联系逐渐浮出水面,笔记本上勾画的有关案情的思维导图也越来越清晰。

  面对不断涌入的案件,最高法第六巡回法庭没有就案办案、一判了之,而是通过前期上门走访调研发现问题根源,主动靠前指导。“当下阶段,既要维护债权人利益,减少更多衍生纠纷,又要抓住保护老百姓利益这个核心,这应是大家共同的价值目标。”通过连续组织召开三次座谈会,各方主体从针锋相对到摆事实、找问题、明路子,形成了实现共赢的深刻认知。

  “有证了,这才是真正有了家!”办证这天,政务大厅里来了很多业主,热闹非凡,其中一位业主的话给我带来深深的触动。

  这次采访,不仅锻炼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让我从当事人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中对司法的力度和温度有了最直观、最热烈的感受,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可感的。

  法院办案之难,难在将“如我在诉”贯穿始终,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深度报道之难,难在抽丝剥茧,回应社会关切。两者交织,形成了该篇深度报道。

  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这次采访报道经历,我再次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作为法治工作的观察者、见证者、记录者,未来之路很长,要继续坚持把视野格局放到发展的社会改革之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劲笔书写担当,讲述真实可感的法治故事,让每一位读者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产生共鸣。

  民有所呼,法有所为。尤记得采访最后一幕,窗外阳光普照。对小区业主们来说,那个冬天是偏暖的,我的心也和业主们一样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