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弛:诗词已流淌在血脉中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1

  2023年,一个男孩从全国30多万名选手中胜出,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唯一入选《2024中国诗词大会》的少儿团选手。他顺利通过了“大浪淘沙”环节的比拼,冲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舞台,并在“飞花令”环节中,代表“西江月队”站到了最后。

  这个男孩就是来自北京景山学校六年级的张亦弛。今年11岁的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体育运动,喜欢弹钢琴、吉他,但读书是最大的爱好,尤爱唐诗宋词,吟诵已成为他的日常。图书万卷,为何独爱诗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张亦弛用了很诗意地回答:字里行间,古韵流长,如入诗境,心神安然。

  耳濡目染 好书读不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在张亦弛的阅读培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记事时起,他身边就堆满了各种绘本,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成为张亦弛幼时的启蒙读物,还不识字的他将这两本书翻得稀烂。上了幼儿园,张亦弛的父母就开始给他读各种绘本故事,为他打开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绘本,总是惹我哈哈大笑,然后又经常把我惹哭。”凭借着以前的积累,到幼儿园阶段,张亦弛已经可以自己读简单的中、英文绘本。

  因为家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张亦弛从小就在书香氛围中长大。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办公室里都是一架子一架子的好书。很多“冷门绝学”类的图书,也让张亦弛大开眼界。“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把《蜘蛛博物学》这本书读了好几遍。”

  “涵芬楼书店里,由汉译名著组成的那堵‘彩虹墙’,始终是我难以逾越的‘高峰’,只能留到长大后再读了。”张亦弛笑着说道。当被问到最喜欢的图书类型时,张亦弛说,好多书他都爱读,但故事性强的书和诗词类书籍最吸引他。他给记者推荐了《千家诗鉴赏辞典》,推荐理由是所选诗作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每首诗都有作者简介、注释、题解和赏析,读起来毫不费力。“无论是对于诗词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鉴赏者都适用。我曾花了一个暑假时间进行整书研读,里面的226首诗词我都能背。”

  在行走中感受诗歌魅力

  “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半小时,爸爸都会带我读唐诗宋词。我的诗词之路是从《中国娃娃学国学——必背古诗词》这本书开始的。”张亦弛说,这本书的前两首分别是《诗经》里的《采葛》和《采薇》,他现在仍记得爸爸第一次讲诗的情景:明明是诗却不讲诗,从什么是葛、什么是薇讲起,讲到了“荏”“苒”分别是什么植物,讲到了“稂”和“莠”分别是什么植物。“诗还没开始学,我先听了许多植物相关的知识,又听了葛洪炼丹的故事,以及叔齐、伯夷在首阳山采薇充饥,宁死‘不食周粟’的故事……最后爸爸讲完了,我也就能理解诗的意思了,而且听完之后,诗基本就能背下来了。”张亦弛觉得父亲讲诗就跟讲故事一样,慢慢地让他着了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领略到古诗文里的语言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逐渐读懂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初学诗词时,张亦弛总是有很多疑问。“比如学完《敕勒歌》,生活在城市的我,不知道阴山什么样,不知道一望无际的草原什么样,也不知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什么样。”张亦弛竭力从爸爸在网上搜到的图片中想象,但作为一个小小孩儿,没去过的地方,确实很难想象。于是他向爸爸提出“能不能带我去那里看看”,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来,张亦弛坐在了敕勒川草原的马背上,面对着横亘在眼前的阴山山脉,才理解了诗中描写的意境和景象,才理解《闻蔡州破》中的“不周力摧天柱折,阴山怨彻青冢骨”,才理解为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

  关于草原的约定之后,每逢假期,张亦弛的父母都会带他去游览诗中胜境,实地感受和体会诗中景象、诗人所感。他去了王勃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去了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去了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我从最初被古诗词中的优美表达所吸引,进而渴求探寻先贤的生命经历和精神世界,从中感受、体会和学习诗人们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自身也得到了深厚的涵养和陶冶。”

  做诗词文化传播的使者

  张亦弛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2023年当他得知《中国诗词大会》将举行北京赛区面试选拔活动,立马和父母商量报名,经过线上答题初赛、现场面试选拔、电话复试等环节,顺利通过了节目组海选,也收获了一次非凡之旅。

  “《中国诗词大会》是诗词学习者心目中的圣殿,参加诗词大会就是我的圆梦之行。此外,通过参加节目,我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大小诗友,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张亦弛说道。

  从这些榜样身上,张亦弛感受了诗词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的冠军马保利是个飞行员,他把自己所在的飞行员队伍变成了“诗意”队伍,把自己执飞的航班变成了“诗意”航班。亚军朱彦军在甘肃工作,他所在的静宁县,以他为榜样,举办了诗词大赛。他们都像一团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美的那部分,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张亦弛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诗词传承的力量,这使他更加热爱诗词。“我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位诗词文化传播使者,不断学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