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家书 悟家国情怀

作者:金华彬 时间:2024-10-28

红色家书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叙述的是家国大事,传递的是家国情怀。

短短尺素,道不尽报国壮志,九死仍未悔,一封家书不知承载了多少思念与悲喜。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赵一曼狠心将一岁零三个月的儿子托付他人,在留下唯一一张合影后便奔赴东北战场,从此与家人失去所有联系。1936年8月2日牺牲前夕,这位饱受日寇9个月残酷折磨的反满抗日女英雄写下了一封留给孩子的嘱托。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再次打开这封迟到21年的家书,依然能够感受到战火的无情和残酷,感受到赵一曼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更能感受到赵一曼以身殉国的毅然决然。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革命先辈舍弃了一切,凡心之所向,哪怕筚路蓝缕,一路走来亦是英雄无悔。这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真实写照,谁不愿与亲人阖家团圆,共享天伦呢!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有国才能有家。

解放战争时期,江竹筠以“十指钉入竹签而永不叛党的坚贞”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成为烈火中永生的巾帼英雄。1949年8月26日,受尽敌人酷刑的江竹筠在狱中给亲友写下了一封托孤之信。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日见面。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在这封托孤信中,江竹筠写满了对孩子的殷殷期盼和思念之情。这一字一句无不透露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不舍,字字千钧无不展现了革命先辈奔赴救亡图存道路的共同选择。满怀对新中国无限向往,江竹筠以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回答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依然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1952年4月29日的战斗间歇,黄继光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

“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人民家中人等过上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在革命部队里上级爱军人如父母,同志之间如亲兄弟一般,一切在祖国人民热爱支援下,在战斗中是很愉快的,男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家中对我期望。”

就在这封家书寄出6个月之后,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口堵住敌堡机枪口,壮烈牺牲。母亲刚刚收到的来信,却成了最后一封家书。黄继光用如焰火般绽放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面对严刑拷打和死亡,革命先辈不曾畏惧、从容淡定,他们把对党和国家、人民的赤诚之心写进家书,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革命的前行方向。革命先辈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却永远不会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这些红色家书充分展现了革命先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忠贞报国的炽热情怀。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革命先辈在红色家书中传递的这种面对死亡而不屑一顾的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意志,早已超越生死界限,熔铸成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日的山河无恙已如先辈所愿,曾经的积贫积弱早已一去不返。怀念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只有不忘风雨兼程的来时路,才能继续走好新时代的前行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闪耀在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这一封封红色家书中对信仰的坚守、对家国的大爱、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却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积淀变得愈发清晰而厚重,成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标识,镌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