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个多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策划推出“外国青年看法院”融媒体报道
“外眼”跟拍法院,他们跟拍“外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6月22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携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推出了独具自身媒体特点的融媒体系列作品——“外国青年看法院”。
三位外国青年导演分别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火焰山人民法庭,借助视频影像,以“他”视角生动讲述新时代中国法院故事。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则是采访跟拍三位外国青年导演在法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法治探索之旅,为海外观众呈现出真实、生动且充满魅力的中国法治模样。
分阶段推进
多视角展现中国司法魅力
三位外国青年导演以沉浸式体验的跟拍方式创作了三部精彩的纪录片。
印度青年导演阿克沙伊·古里带来《背包法官》,展现了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将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彰显出司法的温度。马达加斯加青年导演兰德里亚曼特纳索·罗瓦·萨罗比蒂·露西亚创作的《首互》,凸显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借助数字化手段极大提高司法效率,体现科技对司法工作的助力。印度导演萨克沙姆·夏尔马的《安“炎”之法》,则呈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火焰山人民法庭传递的法治温暖,让人们看到边疆地区法治的力量。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则分两个阶段策划、推进“外国青年看法院”系列融媒体产品。
第一阶段主要是协助外国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并审核内容,产品主要以即时短消息、短视频为主,记录外国青年导演来到法院、了解法院、拍摄法院故事的花絮。第二阶段是整合前期采访素材,精心制作具有梯度的融媒体产品,包括短视频、图文通讯、微纪录片、SVG交互融合产品等。
这些精彩的纪录片及相关融合报道,全面且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司法的多面魅力,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法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角。
制作多元产品
传播中国法治成就与特色
历时5个多月,从策划、筹备、拍摄、制作到最终发布,目前该策划项目已圆满完结,发布短视频、文图稿件、微纪录片、SVG交互融合产品等共计21篇。
在报道形式上,即时短消息生动鲜活地展现外国青年导演在中国法院的新奇体验与瞬间感悟,让读者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他们初涉中国司法场景的兴奋与好奇;图文通讯稿件图文并茂地介绍外国青年导演对中国法院不同特色的深入理解与思考,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全面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司法魅力;微纪录片呈现外国青年导演实地拍摄过程中的专注与投入,以影像的力量传递他们对中国法治的敬意与赞叹;SVG交互融合产品则以创新的形式和互动的体验,引领用户跟随外国青年导演的视角,一同探索中国法治的模样,感受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特色。
融媒产品也在海内外传播渠道上进行了拓展,新华社、人民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及优兔、脸书、TikTok等在内的29家海内外主流新闻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纷纷转发,境内全网阅读量超3000万,实现了多渠道、全方位的传播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青年看法院|“我看到了最真实、最质朴的司法画卷”》和微纪录片《火焰山下》备受海外关注,单篇全网阅读量高达1500万。
创新交互产品
展现中国法治模样
“外国青年看法院”系列中的SVG交互产品《看见中国的法治模样》,凭借创新的设计理念与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传播中国法治故事的新亮点。
在内容上,该产品汇集了三位外国青年导演的故事。文案融合了三位外国青年导演的采访感悟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古语,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内涵,让受众既能领略现代法治的魅力,又能感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设计上,该产品巧妙地将插画与实景图片相融合,塑造出别具一格的立体贴纸卡片风格,使观众仿若置身于充满艺术感的法治世界。其配色方案采用科技靛青、火焰橙红、故宫瓦红,既展现出年轻的活力与不羁,又不失美观大气,为产品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层次。交互设计更是精妙绝伦,独特的顺序逻辑触发机制如同智能向导,引导用户有序地探索和发现,确保关键信息能够准确传达。
该产品生动呈现了三位外国青年导演用他们的眼睛,捕捉细节;用心,感受情感涌动;用相机,留存法治影像。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看到了中国法治的模样:是高效的,是便民的,是有温度的。
总体来说,该系列报道通过广泛的传播渠道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重要窗口。它成功地将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特色。这不仅提升了中国法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中国法治的话语权,为塑造中国法治的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