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
变革时代,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浅尝辄止只会“被边缘化”,主力军全面挺进移动互联网主战场势在必行。要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趋势,适应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新形式,形成优质内容生产传播新优势。要强化内容设置,把握时度效,找准契合点,把党和政府想说的、舆论关注的、网友关心的话题巧妙转换为报道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
不论舆论形态如何演变,媒体样态如何发展,优质内容永远是信息市场的“硬通货”,权威报道始终是主流媒体的“杀手锏”,专业采编依然是媒体发展的“护城河”。
湖南日报社社长姜协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是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在当前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如果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空洞说教,将会被时代和受众抛弃。主流媒体践行“四力”要求,切实“改文风”,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是内容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刘晓鹏:
在媒体形态和舆论生态快速演进中,坚守并持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回应时代声音,担当媒体责任,具有长远而深邃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穿透文字、影像、数据、模态、模型、算法,在载体、渠道与平台的迭代中,愈加彰显其可贵,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保持足够的定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钱彤:
当前,从“人找信息”初步向“信息找人”“发推一体”渐进,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前对报道传播的全流程进行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探索“运营前置”,加强传播的策略性。针对不同的平台特点,细化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优先捕捉带露珠、冒热气的一手线索和素材。
津云新媒体集团副总编辑罗骏:
推动全媒体生产,促进全媒体传播,可以做到“依、移、乙、异”四个字。“依”是必须有依托,有强大的采编能力和顺畅的采编发机制。“移”是移动至上,一屏尽览,尽可能为手机移动阅读、收听收看做好服务。“乙”是乙方思维,服务读者,服务用户,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异”一方面是争取更多地做到个性化定制,另一方面是做好海外传播。
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陶峰:
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有效引导社会话题、引领舆论走向,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是党报的重要功能。对读者反映问题的舆论监督稿件,力求掷地有声,一追到底,引起反响,推动问题的解决。
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周盛阔: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握指成拳、整合重塑、积健为雄,全建制挺进主阵地,锻造新质传媒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服务群众、贴近群众、提升质量这个关键,在构建媒体融合新生态、新场景、新格局中勇立潮头、持续创新;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大舆论场,加快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平台之间、媒体之间、媒体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对接合作,真正实现出海远航、行稳致远。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周芳: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体系结构的调整重塑,更需要内容建设的创新发展,要用高质量的内容拓展主阵地,增强主导力。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硬通货”,内容为王始终是硬道理。
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夏似飞: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也是平台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说我们的平台连接传统文化铸就了传媒平台的深厚根脉,那么连接红色基因则提升了我们的精气神,连接当代青年则为我们充盈了蓬勃朝气,连接国际朋友则拓宽了我们的观察视野,连接技术伙伴则为我们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董事长岳学渊:
对骨干团队的培养,我们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先做到“一专”,再扩展“多能”。有一支敢闯敢干的团队,我们可以在互联网变革中发现新的机遇。我们更想打造一个人工交互的智能平台,通过技术迭代与技术升级,可以构建一个全媒体,与上亿粉丝产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