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业界研讨蓝虹生态科普散文集《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
以文学之美追逐环保之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公众对碳中和的理解,从而激发社会各界环保行动热情?近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在京共同举办蓝虹生态科普散文集《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研讨会,以推进散文、科普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有机融合。
大山里走出的生态环保专家讲“碳故事”
《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以独特的散文笔触,巧妙地将碳中和这一复杂而宏大的环保概念融入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情感共鸣中感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性与挑战。书中介绍了大量中国开展碳中和行动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中国碳中和方案、碳中和行动、碳中和成就。文学化的科普方式,使该书充满趣味性,激发人们了解碳中和中国故事的兴趣。
2023年7月出版后,《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被评为2023年度“京华好书”、入选国铁集团党组宣传部主办的“书香铁路·我喜爱的好书”,被评为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首都科普好书”,入选教育部中小学馆配目录,近日又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优秀科普作品。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生态环保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虹曾先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从事生态环保工作。她骄傲地说,自己是走遍千山万水的环保卫士。
业界人士认为,《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以文学的力量触动人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开创环保学者以散文进行生态科普先例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深刻内涵的探讨,更是对全球碳中和议题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这是一部散文家感性才华和科学家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有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叙事策略,在感性的叙事中还融入了畲族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认为,蓝虹教授是一位专业学者,她把情怀、专业知识积累、阅历、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注入文学书写,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温度。这部作品兼具时代性、专业性和文学性,体现了科学深邃与散文韵味之交融。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认为,中国生态文学方兴未艾、充满希望。这部作品极具宏观性,多方面、多视角立体呈现碳中和,充满了对地球生命和人类发展未来的责任感,并体现了文学之美。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付瑜表示,《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一书正式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创造了科普散文创作新高度,是一部具有现实观照和社会意义的生态科普散文作品。
“用文学的语言来写碳中和的故事较为少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这本书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认为,这本书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气候危机,以及如何通过行动加以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认为,蓝虹开创了专业学者以散文的方式进行生态环保科普的先例,启迪公众去了解认识碳中和问题。“这本书在专业领域和大众化传播之间建起桥梁,优美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高深的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
正如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所说,蓝虹是真正的“碳达人”,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关注碳中和,成为追逐环保之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