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前沿水平的一流出版品牌?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郭孟良讲述他的切身体会——

在“中原”之地守护好“中华文脉”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著作千秋事,流传四海情。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承担的重点出版工程“中华文脉”丛书自2020年8月启动,已出版图书30多种,不断谱写着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在编辑出版“中华文脉”的过程中,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中华文脉”编辑部)主任郭孟良深刻体会到寻根铸魂、赓续文脉的价值,这也愈发坚定了他传承古旧、延续文脉之心。

  “如果说出版物是一种媒介,那么出版人也是一种媒介,即思想启蒙、文化建设、知识传播的媒介。”郭孟良说,出版的定位就是一座文化的桥、心灵的桥,一座连接作者与读者、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乃至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因此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职业自信。


  寻根探源 坚定文化自信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里也是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研究的重镇。“如何让这些考古成果和文物资源活起来,走出围城,面向公众,成为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脉’丛书的重点方向之一。”郭孟良说。

  在经过认真论证,并与业界学界广泛交流后,“中华文脉”编辑部初步确定了丛书“文明之源”板块的基本思路和选题规划。“一方面邀请考古学家撰稿,将田野发掘和考古文物研究结合起来,面向公众讲述。”郭孟良向记者举例,如著名考古学者、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原队长许宏结合对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宏观探索,推出新作《溯源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偃师商城考古队原队长杜金鹏领衔完成《寻夏记》;引进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冈村秀典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另一方面采取对话访谈的形式,由青年考古学者采访前辈考古学家,保留下珍贵的口述史资料。”郭孟良告诉记者,《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ⅠⅡ》的采访前后持续了20多年,对话上世纪20—60年代出生的40多位学者,“完整记录了近70年来夏文化探索的学术历程和最新成果,这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学术史”。

  此外,“中华文脉”编辑部还邀请对考古文物工作素有研究的作家担纲。《河洛古国》的作者齐岸青是一位知名作家,曾任郑州市文化局局长、河南省文化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是郑州文物考古工作的亲历者,其“考古文学报告”的写法令人耳目一新。作家岳南以考古纪实系列著作闻名,他的《岳南大中华史——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选择12个考古大发现,为读者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考古现场故事,好评如潮。


  专业话题 注重大众表达


  “中华文脉”丛书在策划伊始,就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任主编,把关定向。

  记者了解到,“中华文脉”丛书立足于大众化、时代性、人文精神和国家价值,旨在梳理中原文化源流、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复兴,大体分作文明之源、文化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创造、文化黄河、文化传播6个板块,立志通过10年努力,按照“中国好书”的标准,完成150种左右多媒体出版物,打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前沿水平的一流出版品牌,实现大众出版和融合出版方面的重要突破。

  “为此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设立了专门的编辑部,提出提升高度、拓展广度、加大力度、把握速度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出版流程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郭孟良认为,丛书的核心理念就是专业话题、大众表达。

  所谓专业话题,即坚持内容的专业度,是在专业研究基础上的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由博及约、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发散延展;同时强调选题的话题性,要有问题意识、现实关怀、话题思维,要知人论世,出古入今,借助时代语境的转换,使当下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赋予时代的意义,击中情感的渴求,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升华。

  所谓大众表达,既包括结构上的守正创新,语言上的生动传神,也包括形式上的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文质兼美,而其目标指向都是广大的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从历史中求“真”,从艺术中审“美”,从文化中向“善”,在阅读理解中汲取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乃至创新创造,生发心灵超越、即知即行的智慧闪光。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便是梳理最重要的话题,选择最合适的作者。”郭孟良说,丛书启动之初,编辑部就初步梳理出150个左右的话题清单,然后在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不断研讨交流,修订完善。


  融合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脉”丛书策划之初,编辑部就提出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目标,并希望将编纂出版的过程变为宣传推广、融合传播的过程,将优质内容转化为全媒体产品,立体开发,形成优势品牌,实现大众出版与融合出版的有效突破。

  郭孟良介绍,丛书出版过程中,编辑部尝试同步推出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书以及特装书等多种形态,在多家平台传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同步音频甫一推出,就在第十八届东方畅想广播创新活动中荣获“品质新声”播客作品荣誉称号。同时,整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内外融媒体矩阵资源,利用新闻发布会、新书发布会、读者分享会、平台直播等形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岳南大中华史》两度进入东方甄选直播间,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至今累计销售码洋已经超过700万元。

  3年来,丛书的社会效益和品牌价值也日益凸显。《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一书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戏台上的中国》入选2022年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国宝中的黄河文明》等分别入选光明好书榜、央视《读书》栏目等,10多种图书荣获河南出版奖;《溯源中国》一书两度入选丝路书香工程,以德文版、土耳其文版向海外传播。“在引进海外汉学优秀著作的同时,我们还尝试直接向海外作者约稿,取得全球版权,以便更加有效地走出去、走进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郭孟良介绍。

  “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郭孟良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