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背后的匠心之旅

作者:汪爱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1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工——人类首次合成牛胰岛素》这部由铁流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不仅记录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更是一次对科学精神、民族自豪与人文情怀的深刻诠释。该书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还入选了2024年7月的“中国好书”榜单。作为该书责任编辑之一,我有幸与作者并肩走过这段非凡的旅程,见证了文字如何化作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震撼与感动。


  一个伟大的“奇想”

  一场注定的合作


  最初拿到《天工》书稿的时候,我被“人类首次合成牛胰岛素”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吸引。这是一次世界科学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自立自强的象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远比技术突破本身更加扣人心弦。于是,我与同事一起前往青岛,与作者铁流商谈出版事宜。

  谈及创作初衷时,铁流表示,《天工》的成稿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翻阅历史资料时,铁流被首次合成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科学家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说,时间过去了很多年,历史也好像已经遗忘了这段故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部分人,对当年中国科学家的壮举更是毫不知情,如果用文学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对历史和当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基于这种想法,铁流走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连续很久采访搜集资料后,铁流被中国科学家的报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所感动,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理解科学进步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我们被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字的执着深深打动。作为编辑,在新时代,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份科学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科学事业中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造这部能够留传后世的科学史诗。自那一刻起,《天工》不再仅仅是一部书稿,它已然成为我们共同的梦想与追求。


  让故事更加生动

  让科学触手可及


  《天工》一书,以时间为轴,详细记录了牛胰岛素合成项目的启动、实施、突破及最终成功的全过程。从最初的设想、理论论证,到实验设计、技术攻关,再到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智慧与汗水。

  采访中,铁流告诉我,对于科技他是个门外汉,采访科技成果和科技人物可谓是难上加难。开始很多东西听来如堕云雾里般,根本不知所云。科学家们对自己往往谈得很少,可对科研过程谈得有声有色。

  为了寻找到更多故事,铁流便找到科学家们的子女、周围的朋友,一个个形象才渐渐丰满起来。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主角就是科研工作者、试管、试剂,本身就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研究和合成过程可谓是单调、枯燥的。在关键点上就得对同样是门外汉的读者用形象的语言讲清楚,比如胰岛素由A、B两条肽链,共26种51个氨基酸组成,先把天然胰岛素拆成两条链,也就是A链和B链,再把它合成,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也很难向读者讲清楚。于是铁流便把两条链比喻成舞池里的一对异性,开始他们不熟悉,但彼此见了都有好感,慢慢地相邀跳舞,他们都是很好的舞者,但开始跳得并不得心应手,随着磨合,再加上美妙的旋律,他们的两颗心迸发出了火花,灵魂也慢慢融合到了一起。

  朴素而动人的故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情感基石,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幕后英雄,作品更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赞美,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温度。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深刻思考,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美好、科学家们的平凡与伟大。


  书名恰如其分

  封面设计巧妙


  《天工》初稿时的书名是《高度——人类首次合成牛胰岛素探密》。在编辑、审稿当中,我们感觉到“高度”与“探密”两个词不能很好地体现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重大事件开创性的科学成就。于是,我们与铁流反复沟通,最后一致认为取“天工开物”中的“天工”一词更能体现这一成就的开创性意义。

  “天工开物”成语的意思是人类通过聪明才智和努力工作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它强调了人类智慧和技能的巨大能力,以及人类对于创造力的追求和实现。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伟大著作。因此,在反复斟酌与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天工》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部作品的核心——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对自然界奥秘的一次深刻探索与理解。同时,“天工”也寓意着中国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是对他们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最后我们以《天工——人类首次合成牛胰岛素》呈现给广大读者。

  封面是书籍的第一张名片,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天工》的封面设计,我们力求简约而不失大气,寓意深远且富有美感。经与美编反复切磋,数易设计稿,以“天工”一词突出作品主旨的设计理念,最终,我们选择了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科学的深邃与广阔;封面中央,一只由分子结构构成的牛胰岛素模型赫然在目,既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又展现了科学的神秘与魅力。在模型的下方,我们用金色字体书写了书名《天工》,既突出了作品的尊贵与不凡,又寓意着中国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天工》不仅是一部关于科学成就的记录,更是一曲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精神的颂歌。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跨越。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安徽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