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成为大国重器作时代的见证——

翻开这部书,看一个个问号变成惊叹号

作者:本报记者 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1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大国重器的三峡工程,今又新添宝贵的见证。

  历时5年编撰、总计260万字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厚重的学术大书。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图书首发暨研讨会上,来自水利水电战线和出版界的嘉宾一起翻开这部大书。

  《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书全面回顾了三峡工程的研究论证、勘测设计和建设历程,介绍了枢纽工程布置和运行情况,总结了各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施工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实践和运行检验,为我国乃至世界水利水电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珍贵参考。

  “参加发布会非常高兴,又有着淡淡的忧伤。”在场的每一位嘉宾在发言中都向一个人表达了深深致敬,他就是本书的第一作者郑守仁院士。“当代大禹”“三峡的脊梁”“大坝基石”……人们将这些称号送给这位曾任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的科学家。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他主持召开 2500多次现场讨论会,形成680万字会议纪要,亲笔撰写500多期现场设计工作简报。

  我们为什么要修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到底安不安全?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什么?……面对种种疑问和技术难题,郑守仁率领团队,将一个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

  为了“三峡建设再不能留下遗憾”,他与病魔争夺时间,夜以继日地撰写书稿。郑守仁院士2020年逝世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小毛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技术成果,更是一份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马水山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副总经理王昕伟希望以榜样的力量砥砺奋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水利水电事业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这本书是对恩师最好的慰藉。”王小毛深情地说。

  感念郑守仁精神风范的,除了治水人,还有出版人。他曾以自己的奖金支持长江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工作。长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赵冕谦称,今年刚刚20岁的长江出版社是一家小社。“小社办大事。”湖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周凤荣说,长江出版社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学术、原创、特色出版上走出了自身的发展道路。

  多年深耕的硕果,从今年5月开展的首届“长江好书”推荐发布中可见一斑。全国64家出版社推荐了300多种关于长江的图书,最终脱颖而出的25种之中,就有7种由长江出版社出版。9月举行的武汉书展上,“长江好书”陈列在最醒目位置,收获行业人士和社会读者众多好评。

  出版以独特的功能连接、支撑着国计民生。“出版业总体上属于软实力范畴,而科技出版是软实力中最硬的部分。”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科技出版人应该这样看待自己的初心使命,全社会也应该对科技出版横向传播、纵向传承的转化功能给予充分认识。

  “注重科技选题,着眼科技创新,呈现科技成果。”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认为,该书将三峡工程关键技术及其成果总结出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水利水电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持续前行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树立了科技图书出版的典范,生动体现了出版界一直倡导的“书比人长寿”的出版理念。

  今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将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纪念日。来到图书首发现场的陈厚群、王浩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期望,这本献礼之作的出版,能够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利水电大国重器更加安全有效地运行,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福国家和人民。

  会场10余米长的大屏幕上有8个大字:“大国重器 江河安澜”。蔚蓝色的大字深深铭刻在代代相承的使命担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