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推动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15
全国省级党报国际传播业务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杜一娜 摄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0月10日,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四川日报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省级党报国际传播业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省级党报的代表分享了各自所在机构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与成果,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剖析国际传播业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共同探讨国际传播业务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全国省级党报在国际舞台上创新发展。
拓展渠道 扩大覆盖面
在当下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通过创新探索,省级党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立体化多媒体融合传播渠道,通过整合不同媒介的优势,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网络。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两年多来,逐步构建起“国内国际双赛道双循环双驱动”的大传播模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鹏介绍,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导运维的四川国际传播矩阵拥有1个国际传播旗舰视频平台、3个国际传播网站、近百个海外社交账号、1个涉藏传播平台、1个小程序、1个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技术平台、2份国际传播期刊,覆盖海外用户超2000万,海外传播量破50亿。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探索建立了一套海南自由贸易港“333”国际传播体系。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彭玉斌介绍,“333”体系即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建好对外发声“三大支撑”,形成“中央—省—市—县”多层级协同的对外发声机制,“政府机构—主流媒体—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
今年成立的江西国际传播中心,着力构建新型国际传播矩阵,并着力形成携手合唱、协同出海的传播格局。江西日报社社长、江西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黄万林介绍说,一方面,他们在构建“Meet Jiangxi”国际传播官方网站、江西新闻客户端i-JX英文频道等综合性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发力海内外社交平台,并与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海外互联网公司合作,拓宽内容分发渠道;另一方面,与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国际在线等央媒达成战略合作,与全国100多家国际传播中心紧密互动,与国外1500多家媒体、涉外机构、网红达人保持友好联系,创新开展从中央媒体到省级媒体、从国内到国外的多层次传播。目前,江西国际传播中心海内外传播矩阵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
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两年多,通过面向多元主体、多通道传播,在拓展传播平台、扩大传播声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马志强介绍,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加强协同合作,联动省市县三级融媒,在多语种国际传播内容互推、国际传播渠道共享和国际传播深度联动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还积极扩展国外机构合作,与白俄罗斯记者联盟和“明斯克-新闻”通讯社签署新闻合作协议。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介绍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领域“三全战略”,即全媒体传播、全产业链运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李忠具体介绍道,在全媒体传播上,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本级进行内容把控,由集团下属企业通过在海外网络媒体平台批量设立账号矩阵的方式开展中国数字文化内容的全球投放。在全产业链运营上,在供给侧汇聚数字文化内容并依托大数据进行整合归类;在需求侧,根据国家G/B/C端国际传播、文化出海、企业出海各项需求制定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传播效果研判用户喜好,反向引导供给侧生产。而在供需之间提供一个服务运营端,通过打造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服务平台、国际数字版权贸易平台、国家级文化出海基地等,开展海外媒体投放运营、IP孵化、国际版权交易与维权等服务,构建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结合供给、需求和服务端,打造多形态的出海场景。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上,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整合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各生产要素,使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
精准传播 提升抵达率
“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是中央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进行精准传播的具体要求。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省级党报也做了重点探索。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坚持用户思维,开展了“国内国际有别”的大传播叙事体系。主动适应对象国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实行一国一策、一地一策,更加精准地打造产品、生产内容,并明确以“Z世代”人群为主要目标用户。
“我们坚持差异表达,使用去宣传化的‘柔性’表达,提升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共情感。”李鹏介绍说,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跨界发掘三星堆、大熊猫等外宣名片潜力,以网游、网文及涂鸦、非遗等“亚文化”“酷文化”元素精准影响海外“Z世代”。此外,李鹏表示,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还有3个“坚持”,即坚持故事为要,以小切口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生活故事、城市故事、生态故事等;坚持服务导向,努力服务好外籍人士的资讯和办事需求;坚持开放生产,积极组织国外大V和网红参与,以“他者叙事”提升国际传播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肩负着联通东北亚地区、面向世界讲好龙江版中国故事、传播龙江版中国声音的新时代使命。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薛兰奎介绍说,他们在讲好黑龙江故事的同时,与跨境出海活动有机衔接。比如与韩国KBS国家广播电台中国频道联合推出了韩语版《黑土之声》栏目,先期以黑龙江冰雪旅游内容为主,后期增加了哈尔滨亚冬会、“黑土优品”等内容。
同时,依托俄语频道两位编辑在俄罗斯社交平台VK的个人账号,打造一个促进中俄民间社会、文化交流的组合——“乌拉二丫”,并将其孵化为对俄传播项目。此项目计划以“本地+外地、地方+中央、国内+国外”方式,开设100个海外社交平台垂类账号,按照“一域一策”“一平台一策”,开展网络国际传播。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从国家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出发,针对国外投资者和商业精英等群体,在国际传播中围绕“改革”“开放”与“互惠”等价值议题展开。“在精准传播方面,我们把传播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彭玉斌说,针对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方发达国家3个圈层不同的传播定位和方向,加强国别与地区研究,开展互惠化、精准化和贴近性传播。在合作传播方面,则积极实施“一城一媒”国际媒体合作计划,分别与俄罗斯塔斯社、美通社、美联社、韩国有线电视台等国外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常态化互惠传播。
江西国际传播中心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喜好,“量身定制”传播内容。黄万林举了一个案例,非洲与江西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有着密切的来往交流,非洲也是赣企走出去的最大市场。2023年,江西日报社特派记者前往赞比亚、博茨瓦纳、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推出了“大道同行:十年‘一带一路’上的江西印记”融媒体系列报道。
黄万林还表示,他们注重打造更具赣鄱特色和海外影响力的外宣产品、外宣活动。比如,今年6月,江西国际传播中心发起“戏梦中国”海外社交媒体联动活动,话题帖文的海外阅读量达1800万人次。此外,还组织开展全球华文媒体江西行活动,多方面呈现江西文化发展新图景,提升赣鄱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穿透力。
培育人才 形成“国际范儿”
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会讲故事的人,关键因素取决于人才。在建设国际传播中心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被各家报业媒体重点提到。
在甘肃省委宣传部推动下,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承担了全省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培训工作,多次组织各类培训,助力全省建成19个网红工作室及海外账号矩阵90余个。马志强介绍,他们重点打造的刘彦辰的“国际流”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已经推出了40余期短视频,内容涉及乡村振兴、文旅、美食、时政热点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此外,马志强还表示,他们还聘请了一批在甘的外国人担任“海外传播官”,请省内高校的多语种专家担任“国际传播翻译官”。
“我们以内宣赋能外宣,探索优化国际传播的跨部门联合生产机制。”李鹏表示,他们创新构建了“一个品牌、多点生产”联动运行模式,培养了一批懂国际传播的全媒编导人才和内容运营人才。同时,集团自建国际传播核心技术团队,依托全媒体技术与传播认知实验室,加快建设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纵目云”国际传播智能技术平台。另外,还加快构建外籍传播官队伍,全球发展20位“巴蜀文化推荐官”、近百名国际拍客。
“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之初就积极建立媒体合作联动机制。”薛兰奎介绍说,目前,已有《俄罗斯龙报》、东西伯利亚《真理报》、《欧亚评论》、韩国纽斯频通讯社、MP网、韩流TV首尔、韩国新华报社、世界侨报社、中外通讯社、韩国东北亚新闻、韩国教育联合报社、香港大公网等12家境外媒体,以及20余家国内媒体加入这一机制。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则以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积极推进做好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彭玉斌介绍,他们培育了一支超过120名、国别涵盖40多个国家,身份包括经济学家、智库专家、企业家、媒体人、专栏作家、摄影师、自媒体博主、主持人、音乐人、留学生、外籍网红等的“海外传播官”队伍。
江西国际传播中心借助江西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加快推进市场化吸纳国际人才,持续充实外语出镜记者、英文编辑、新媒体运营专员等专职人员,其中60%的人员具有海外留学和海外工作背景。黄万林说,他们还聘请了一批来自13个国家的国际友人、知名侨领,由其担任“海外推介大使”和“海外传播官”。此外,黄万林还表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让国际传播更加智慧、更具效能。尤其是持续深入推进可视化内容生产与传播作为重点工程,通过组建AIGC等技术研发应用工作室,加快探索运用虚拟数字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采编效能,推动内容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