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轩:

搭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14

  在第三届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正在参观新华文轩与四川大学的共建成果。 新华文轩 供图


  在当前数字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不仅是推动出版业创新的关键路径,更为出版人才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与支持。这其中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践探索上走在了前面。2023年新华文轩面向四川大学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文轩青云计划”,旨在通过孵化一批出版产学研项目成果,培养一批出版专业人才,助力四川文化强省、出版强国建设。在第三届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2024年“文轩青云计划”结果及2025年计划也进行了发布,展现了蓬勃发展活力。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学研融合不仅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人才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而通过将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出版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意识、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端人才,从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适应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加强理论研究

  深度融通产学研


  在周青看来,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明确培养目标,其中理论支撑至关重要。“集团目标是培养能够勇担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着眼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创新创造潜力,并且热爱出版学科和出版事业的人才,而围绕这一目标,新华文轩将重点抓好数智时代出版人才的培养工作。”

  新华文轩2017年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8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四川省首家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文化企业。2018年12月,新华文轩举办工作站授牌仪式,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订博士后人才合作协议。2019年至今,新华文轩与四川大学共联合培养博士后4人,为出版业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在出版行业,建设高质量的平台至关重要。周青说:“公司需要投入建设一个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实践平台,比如通过重大项目和课题培养、锻炼人才,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新华文轩出版研究院就是以此为目的建设的。它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企业内设智库机构,由新华文轩于2023年整合内部科研资源设立。研究院深度融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科技与标准(新华文轩)综合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四川新华)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组成出版智库的核心架构。

  研究院一直承担专项课题研究、信息咨询、咨政建言等工作,长期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四川省委宣传部、新华文轩管理层和旗下各出版单位提供战略决策、产业发展方面的咨询服务,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两年间,研究院充分发挥深耕行业的实践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研究能力,服务行业发展、服务管理决策,在建章立制、队伍建设、课题推进、产学研结合、出版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完善激励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周青说,在产学研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尤其是鼓励创新与创造的机制。“此外,还要研究和实施容错纠错机制,特别是在研发投入方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投入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因此需要合理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投入,形成科学的容错机制和长效考核机制,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充分发挥。”

  新华文轩不断深化专业教学产教融合,依托共建机制,加强实践教学,以落地产品激励人才培养。如与四川大学共同承担“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之一的《图书出版精品案例》教材的编撰,该教材目前已进入最终出版环节。“现在新华文轩产学研培养以‘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为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积极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推出更多有价值的落地成果,更好地服务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周青说。

  在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上,周青认为,新华文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说,尽管新华文轩是一家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拥有8000多名员工,但仍然感到在领军人才、工匠型人才和编辑教学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新华文轩创新创业的团队。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营造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推动数智时代出版产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