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轴线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25
“我们所在的地方,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前不久,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今天我们在这里品味中华美学、感受历史风韵,具有特殊的意义。”9月19日,北京观中·中轴线文化博物馆,在由中信出版集团举办的《中国文化之美》新书发布会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春生感慨道。
今年7月出版的《中国文化之美》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中信出版集团出版,邀请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担纲撰稿,图文并茂展现中国文化的美学魅力。当天的发布会上,作者代表、编写方、出版方以及相关领域嘉宾聚焦该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开研讨。
“不写厚书就能够讲明道理”
《中国文化之美》的推出抱有怎样的愿景?徐春生介绍,该书在策划之初便定位为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华美学通识读物,要“既能全方位介绍中华美学的丰富内容,又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全书将中华美学精神概括为“美在品格”“美在艺境”“美与生活”3个层次,并从博雅国学、中和礼仪、音乐正声等13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之美》学术顾问之一王一川用“三不三能”概括该书特点,即“不写厚书就能够讲明道理,不用繁琐的文献征引就能够追根溯源,不引用外文词语就能够进行中外比较”。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说,全民阅读需要推动不读书的民众开始读书、读书不多的人热爱读书,这就需要有深入浅出的读物。《中国文化之美》重点非常突出,“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一本优秀读物”。
“这本书放在案头既是词典又是缩影,提供了随时和美学家们对话的机会。”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中国文化之美》图文精美,赏心悦目,堪称一本“可读、耐读、长读”之书。
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的辅导读物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说,《中国文化之美》一书内容充实厚重、题材取舍得当、语言简洁生动、作者专业权威,体现了三方面的出版价值,既是一本展现中国文化美学的通俗读物,也是开展美学教育的普及读物,同时也是阐释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的辅导读物。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美学风范,守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出版社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在致辞中如是说道。在《中国文化之美》中,中国人审美的更迭与传承话题贯穿始终。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在《色彩雍容》一篇中便写道:“中国传统色彩从远古至当下绵延流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词歌赋、艺术图像、传统服饰、建筑彩绘、民俗风物等。它既存在于历史进程中,也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
融汇了对传统的新认识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该书《器物巧美》篇撰稿人杭间有感而发,今天开发布会的所在地,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宏恩观。如今,经过文物修缮利用,这里变成了融汇博物与休闲功能的所在,“像这样的建筑被重新整理出来,不仅仅还原了当年的美好和辉煌,还包含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传统重新的认识。中国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不是静止的”。
“在全球一体化和多元互动的当今世界中,理解中国美学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张法在视频致辞中说道。他担任了该书《各美其美》篇撰稿人,在这一篇目中,他以观察一朵花为例,阐释了中国、印度、地中海地区不同的美学模式,具象地阐释了“各美其美”的主题。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光大依赖它的美学血脉。”袁济喜肯定了《中国文化之美》选题的创新性,并从“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反省基础之上”的观点生发开来,点明借艺术与审美反思心灵、整理精神遗产“是任重而道远的职责和任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表示,《中国文化之美》带有导读性质,读者可以通过书中描述激发对了解更多中国审美知识的兴趣,“对当下的美育教育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