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媒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23
核心阅读
语言是国际沟通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传媒教育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有效地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传媒教育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全媒介时代的来临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教育作为新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我国传媒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适应我国社会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与异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在行为、态度、理解方面的相互适应,因此在传媒教育中要围绕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五大核心要素,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共情力、文化互动力和跨文化反思力,实现传媒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变,促进传媒教育、传媒行业向国际化发展。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语言是国际沟通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传媒教育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有效地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传媒教育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伴随着劳动产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的实践性也为语言的教育教学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和学习路径。在语言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坚持实践的语言和语言的实践的统一。
首先,在传媒教学的语言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交流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目标语言,提高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共情能力。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模拟会议、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提升目标语言文化互动力。
其次,在传媒教学过程中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交际习惯,培养其跨文化共情感。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如Facebook、微信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和碰撞,学习和了解其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形成相应的语言思维,理解其思维形成的底层逻辑。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传媒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传媒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与宗教,其中价值观又是文化内容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通过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及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在全媒介的新时代,在传媒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更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构建跨文化知识体系。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线教育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全方位的跨文化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便捷快速接触到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传媒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拓宽其国际视野。
跨文化的交际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也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能够准确识别并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能够敏感地捕捉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并通过灵活的交际策略加以解决。这就需要传媒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组织模拟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通过实际的交流交际实践,可以检验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根据交际中遇到的冲突、矛盾、障碍等进行知识重构,也可以体验不同交际者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理解力,培养批判的自我意识和文化相对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还可以对双方的交际进行评判和反思。
在传媒教育中要注重培养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语言沟通的要素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姿态、眼神接触等,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传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深层意义。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同一句话或一个行为会因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可能有多种解读和意味。例如,一个微笑可能是友好的表示,也可能是尴尬或不舒服的标志,这种微妙的差异需要通过非语言交际的综合解读来捕捉。
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在传媒教育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语出版物、收听和观看外语类节目,让学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式方法进行各项技能的训练,在实践中来练习和理解非语言交际的微妙之处,教授学生如何倾听和观察,教会他们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共情感染力。
在新时代传媒教育中要注重跨文化意识和情感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目前,在传媒教育教学中大多数停留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认知层面,忽略了让大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跨文化身份去比较、体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教师不能从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融于多元文化环境之中,并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多元文化间的交集或接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即要注重大学生内心的文化冲突、协商与融合,及其多元文化间的意识情感沟通与转化。
情感的培养是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媒教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去感受不同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情绪,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提升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国家的电影、电视节目或新闻报道,尝试从创作者的文化视角出发,去理解其作品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还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协作。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新闻报道、编辑多语言网站内容、制作跨文化主题的节目等实践活动,来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和学习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传媒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拓展传媒教育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对“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通过传媒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国家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