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重视版权保护与使用双重平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9
2024国际版权论坛现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意产业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促使我们高度关注它对于整个版权生态系统的影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合作部高级协调员谢琳·格雷斯说。
“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贸然行动。我认为,不应动摇现有的著作权法制度框架,而是要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方面寻求一定的空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分析道。
9月9日至10日,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办的2024国际版权论坛上,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就“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机遇与挑战”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提出了各自的应对策略。
需要平衡包容的法律制度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音乐行业来说并不是新生事物,作曲家其实早就开始使用它来帮助自己创作音乐作品。”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亚太区总裁吴铭枢在论坛上介绍。随着A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它对于版权产业繁荣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面对AI给版权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传统的著作权制度该如何应对呢?黎巴嫩拉萨热斯大学副院长、教授皮埃尔·埃尔·库里表示,传统的著作权制度迄今为止还是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目前全球法律界还没有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希望去构造与之适应的法律框架,从而应对AI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版权问题,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获取更多文化产品的需求。“我们期待设想出更加平衡包容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既能支持对于权利方的保护,也能兼顾公共领域获取的需求,即重视保护与使用的双重平衡作用。一个平衡的著作权制度不仅让创作者们受益,也会极大地促进创意创新的前进步伐。”皮埃尔·埃尔·库里说。
“我想借用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看到AI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已经替代了人类,它可以效仿人类的思维能力来进行内容生产。今年年初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微短剧《中国神话》就是由AI全过程制作的,包括剧本编写、视频拍摄、舞美设计,乃至配乐和配音,可以说是古老神话元素与现代AI技术的完美结合。在新华社记者群体中出现的‘快笔小新’,这个智能机器人在东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创作的新闻作品最多,达到1000多件。据我所知,杭州部分丝绸公司过去人工设计的图样每年只有几十件,如今通过AI设计一年可达几万件……AI为版权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生产质量、规模和效益。当然,‘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看到AI的飞跃式发展是革命性的。如果对其不可控,它不仅会带来技术风险,也会带来社会风险,因为它涉及人类社会所关注的安全、秩序、隐私与自由。对于著作权领域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著作权法》的挑战和冲击会更加深刻。”吴汉东分析道。
对此,英国驻华大使馆知识产权专员石桑陌表示,AI对于创意产业的影响巨大。目前,英国希望综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民生,同时为经济文化的发展造福。
多方提出应对难题方案
面对人工智能给版权领域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各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英国是知识产权制度创立的发源地。石桑陌在论坛上介绍了英国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措施。2020年9月英国知识产权局首次就人工智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特别就署名权和发明人权利征求了权利人意见。此后于2021年又启动了第二轮征求意见,包括计算机生成作品是否应当继续受到保护,是否允许技术公司进行文本和数据的挖掘等。虽然在2021年征求意见时还没有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但所涉及文本和数据挖掘是否存在例外规定的调查结果,完全适用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过程当中。英国政府明确表示,除非获得许可,否则复制受保护的数据材料将侵犯版权。目前英国政府发起了一项倡议,期待制定相关利益方都能够认可的法律措施,以促进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更好地构建。“今年4月意大利出台了《人工智能法》草案。2025年我们会更加关注AI技术与著作权制度之间的关系。”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法律专员姚非说。
作为代表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8个创作者协会、超过400万文学及艺术创作者的国际组织,“CISAC建议各国在制定相关法律措施时应强调以下原则:如果是用作品来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时,应通过许可付酬机制来实现,还要遵守当地法律规定。如果使用了而不付酬,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会是一个威胁。另外,需要人工智能训练的数据更加透明。这是我们致各国政府的公开信部分内容。”吴铭枢说。
国际复制权组织联合会区域政策和公共事务主管萨拉·泉·陈表示,在AI语境下,采取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和权利人直接许可的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做法,同时也是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规制版权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