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好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3
有人问我:“如何保持原创活力?”我于是想到了这四个字:保持好奇。
一个人如果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始终抱有好奇,而不是成见,始终愿意为好奇去寻找答案,然后,还总有欲望去表达自己的发现,他大概有可能成为一个写作者。
这是我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发现的。我一直是个好奇的写作者。写第一部长篇连续剧《北京夏天》的时候,是即将告别青春的我突然好奇什么是青春。写话剧《中华士兵》的时候,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可以令中条山下的中国士兵们放弃生命、选择投河,继而好奇那个年代数以千万计的个体生命,为什么会选择抵死抗争。写《木又寸》的缘由,则是我走在森林公园里,看着从天南海北移栽来的不同的树木,好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好奇它们在人类世界辗转的过程中都遭遇过什么……
我们对世界好奇,于是产生了自然科学;我们对身体的好奇,产生了医学;我们对精神的好奇,产生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学科。
艺术包括戏剧的出发点,或许都源自我们对自身精神的好奇和探究。
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到我要去的地方?如何成为我自己?于是,古往今来的写作者们,以文学、戏剧的方式,描画出各种人和人生。而古往今来的读者和观众便借着阅读(通过文字、舞台形象),看到别人,从中寻找关照、寻找认同、寻找慰藉。
作为戏剧人,我们常常会思考我们的原创作品与世界经典作品、与当代世界戏剧的差距。也许,我们是在创作出发点上,少了些好奇,多了些成见和定论。也许,我们并不缺少“大处着眼”——大事件、大题材俯拾皆是,但往往忘记了“小处着手”——独特的人在独特情境下的独特心灵体验。也许我们过度习惯强调共性而忘记了“理会个性,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歌德)。
“文学即人学”,戏剧亦然。从古希腊戏剧到现代戏剧,剧作家们不断好奇着、发现着、表达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刻画着人性,塑造着拥有不同心灵的人。卡西尔在谈到人的丰富性时说:“有些事物由于它们的微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
个性、心灵……这恰恰是属于艺术(包括戏剧在内)探索的无限空间。这种探索,一定是一次次从好奇开始的独特发现和表达。
好奇,是灵感之泉的入口,虽然最终结果会因人而异:洞察、思辨、想象等能力不同,收获不同。但好奇之下的灵感之泉,也许亦是创造活力之泉,无限广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特以此文,作为自序,可以表达我每一次写作的理由和冲动。
《冯俐剧作选》
冯俐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