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

挖掘“国家公园”IP价值 实现叙事影像双创新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2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业界人士认为,该片在第一季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国家公园”IP价值,实现了生态人文纪录片的叙事创新和影像创新。

  展现青海守护绿水青山生动实践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是生动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佳作,也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实践。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魏霄表示,《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把镜头对准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原生态记录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一部珍贵的国家公园影像志,展现了我国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也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留下了重要的影像资料。

  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张新文表示,系列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全面展示青海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方面的生动实践,展现青海人民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与担当。《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的广泛传播,不仅是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更向世界传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片主创以可贵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以精妙的创意构思和宏伟的绚丽画面,带领观众穿越青海北部壮丽地区,并由此引申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国家公园的设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情感联结传递人文关怀和精神力量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用精准的视觉语言展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传递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该片导演李晓表示,该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诗意的表达、简单的情节承载思考,通过情绪渲染建立情感联结,唤起观众共情共鸣,深刻展现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结,从而传递精神力量。

  “创作者对于生态环保理念具有独特理解,整体传递出万物并育、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理念。”《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认为,该片展现了创作者对文学性的追求,用富有诗意、韵律的解说词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用文学的个性化视角带给观众独特观感,用通感、互文、类比的手法展现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闫伟认为,该片较好地处理了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表现出人和自然、动物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较好处理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通过对地域资源的发掘,通过对个体的描摹展现生命整体的特征;较好处理了广大和精微的关系,展现出时空的永恒性和生命的张力,具有宽阔的格局。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纪录片特色作品

  近年来,青海省在纪录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深挖本地优势资源,深耕自然生态领域,一批精品力作传递了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形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认为,近年来,青海省在纪录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批青海题材纪录片精品力作涌现,尤其是自然生态主题成为创作亮点,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生态叙事与发展叙事结合、全媒体制播与创新表达结合的创作路径。

  “青海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蕴含着生态文明叙事的广阔空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韩飞认为,近年来,青海在自然生态纪录片领域深耕,擦亮了作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名片。该片在青海国家公园的生态叙事中探索出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诗意方案,氤氲着一种诗意之美、恬淡之美,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展现自己的美学特点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