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读史与观今之趣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30

  巴黎奥运会闭幕不久,竞技体育话题尤热。本期榜单中的《中国骄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以10册绘本故事呈现中国奥运史绚烂征程画卷。值得骄傲的还有大运河、敦煌、国之重器,本期榜单中的多本图书具有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特点,从社科、经管、文学等不同视角带领读者读史、观今。

  带读者走进历史长廊

  《伟大的中国大运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了不起的敦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皆为讲述历史与文脉之作。《伟大的中国大运河》来源于“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依据双方优势资源合作推出。该书以十大河段为10个章节,从河段演变、水利科技、经济民俗等多角度进行讲述,不仅呈现运河历史,也带读者体会“河”与“人”的情感关联。书中选用诸多古画长卷、精美文物图片以及手绘运河长卷、手绘示意图、运河实景图等,让历史讲述更直观易读。此外,该书设置“知识拓展”“运河诗词”“听·文物故事”“观·运河画卷”等小栏目,同时配有音频故事、百科长卷式数字交互等多种表现形式。

  《了不起的敦煌》以图片带来阅读震撼,书中400余帧插图大部分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高清彩图,还有一些来自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的敦煌文书图片。相较于专一视角的研究专著,《了不起的敦煌》是巫鸿、荣新江、顾春芳等10位敦煌研究一线专家打造的全景式敦煌读本,书中内容此前曾为三联中读课程,后由三联书店增补章节、再加工而成。该书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全方位走近敦煌。作为面向大众的通识读本,书中特别设置了由巫鸿和顾春芳撰写的“引论”和“尾声”,仿佛读者的敦煌文化“导游”。此外,“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与“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敦煌守护人的故事”两个章节将敦煌学术研究与敦煌保护历程纳入通识框架中。

  《中国骄傲》由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主编。丛书以《中国女排》《中国乒乓》《中国跳水》《中国田径》等10个分册描绘中国体育的奥运历程和经典瞬间,涵盖140多个动人故事,用文字+绘画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体育健将在国际竞技体育盛会中的精彩表现和拼搏精神。书中设置的奥运英雄谱、项目小百科等板块具有科普功能,不仅让小读者了解历史、丰富知识,也传递榜样的力量、勇敢面对挑战的意志品质。丛书还邀请许海峰、邓亚萍为小读者写了一封信,期待读者理解竞技体育赛事,受到奥运精神的感染。

  不同视角阐释发展理念

  在近年对国之重器的关注中,《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另辟蹊径,不只聚焦于技术突破,而是把前沿技术进步理论与中国本土案例相结合,将复杂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实践娓娓道来。

  《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选择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五个国之重器技术追赶的故事,基于作者在铁建重工、中国商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所做的大量访谈和调研写作而成,不仅回答了“技术进步是什么”,而且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技术进步”的创新路径,是一部深度解读中国重大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力作。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的新作。书中认为,人口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永恒的,更是国家在实现赶超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贯彻了各国的经济史。当社会足够丰裕的时候,该如何享受或分享生产率提高的成果?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与增强国家竞争力存在怎样的关系?作者用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应对人口危机也可以成为福利国家建设的催化剂,人口转折期也意味着开启了一个机会窗口期,不妨从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角度审视人口和宏观经济问题。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一本注重系统性和体系化,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著作。书中总论篇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动力来源和关键要素。专题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现代金融、创新型企业、创新文化等。书中构建了“关键要素—动力来源—战略部署—战略目标”理论框架,全面深入地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体系。

  用文学链接古今

  《空城纪》(译林出版社)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历时6年精心打磨的长篇力作。他出生于天山脚下,在十几岁到处疯跑的年纪,误打误撞看到了唐代北亭都护府的废墟遗址的壮美辽阔。此后很多年,他收集了许多关于西域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生活方面的书籍,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那些千百年时空里的人和事就连缀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引发了不绝如缕的文学想象。

  《空城纪》中,作者以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6章,叙写6座古城废墟遗址的故事。故事多为第一人称叙事,甚至佛头雕塑等器与物都拟人化地发出了声音,讲述被时光掩盖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比如,“绘画部:于阗花马”以一匹奔走在昆仑山山麓并与张骞出使西域的队伍产生交集的花斑马的视角,展开了一段穿越千年的历史故事。

  《听漏》(长江文艺出版社)是作家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也是一部思接千载、链接古今之作。“听漏”一词源于一个相对神秘的工种——水务局听漏工,他们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凭借专业技能精准判断地下水管的漏水之处。由此,书中展开了诸多与听漏有关的故事,有人听人间之漏,有人听青铜之漏。故事聚焦于青铜重器九鼎七簋,透着浓郁的楚文化意蕴、考究的文物知识,同时字里行间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看似在讲两周时期的青铜重器、考古故事,却又时时不离生动的现实生活,笔走龙蛇之中,读者会读出连通古今之感。

  《亲爱的人们》(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作家马金莲立足脚下大地描摹的中国西部山乡巨变图。然而,作者并不刻意着眼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西海固地区一个名为“羊圈门”的小山村里可爱的乡亲们写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历程。故事中马一山一家人的日子,像是岁月中缓缓流过的一弯汩汩清流,熟悉又亲切,亲情、友情在日常烟火中闪烁着温润的光。有评论家认为,《亲爱的人们》中由一个人而延展至一个家庭再延展至一个乡村,或者干脆倒过来,由一个乡村而浓缩为一个家庭再浓缩为一个人,都可以被看作一种内在的艺术结构。正是围绕那些温润坚韧的乡村故事,作家用工笔画般的语言描摹出西部山区风俗画,呈现乡村振兴的文学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