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韬奋精神 做好新时代高质量出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新书揭幕。

嘉宾合影。 本版图片均由立信会计出版社提供


  今年7月24日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邹韬奋先生逝世80周年。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一生,处处闪现着耀眼的光彩。为纪念邹韬奋先生逝世80周年,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立信会计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举办“弘扬韬奋精神 做好新时代高质量出版座谈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等领导,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韬奋精神研究学者等20余位嘉宾参加了会议,通过主旨报告等形式共同研究探讨韬奋精神,希望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激励新时代出版人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也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上发布了《热爱人民——邹韬奋的为民情怀》、“三联书店往事”第一辑《书店灯光》等新书,还举行了立信会计出版社两位创办人潘序伦、邹韬奋的塑像揭幕仪式。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邹韬奋是出版人的灵魂,韬奋精神一直激励着出版人做好服务。大家围绕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创新精神、经营理念以及韬奋精神如何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并提出了“韬奋精神时代化”的研究课题。当前出版要坚守初心,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跟老百姓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回应文化强国、出版强国之需。对出版高质量发展,专家认为,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强国建设的站位,把握出版规律,深耕专业出版,优化结构,打造特色亮点;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优做强主题出版、原创出版、精品出版,在融合转型创新中抢抓发展机遇,开放合作交流。与会专家还分享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将精神动能切实转化为实践伟力

  □陈挥


  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中,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团结广大爱国者、发展进步力量方面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就是对《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的帮助。在周恩来、胡愈之、张仲实等共产党人的启发和帮助下,邹韬奋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出版的书籍,始终坚持为人民伸张正义,真实报道人民生活,替受苦民众发声,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代表民主进步力量的重要舆论阵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生活书店成为抗战文化堡垒,出版了大量动员抗战的读物,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邹韬奋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申请。此后,他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以党外人士身份为党工作。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贡献,称其为革命文艺战线上的重要力量。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正式党员。

  二、韬奋精神的内涵意蕴

  邹韬奋逝世以后,毛泽东在为他题写的挽词中提出了“韬奋精神”,这种精神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人民所敬仰的革命精神。

  (一)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服务读者的工作态度

  邹韬奋办事认真、踏实。在读书期间,他做代课老师非常认真,口碑良好,毕业后成了多方争聘的对象。后来,他到厚生纱厂当英文秘书,收入很高,成功的诀窍就是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他曾说:“我觉得我们做事,要做到使人感到少不了你。”他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实践了这一精神。

  (二)责任担当——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敬业精神

  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后,始终坚持反映民众心声,利用一切机会暴露社会的黑暗面。面对黑暗势力的威胁、利诱和收买,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编辑可不干,此志不肯屈。”他坚定地表示,只要“一息尚存,还是要干”。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是《生活》周刊始终保持独立品格的重要支柱。

  (三)爱国情怀——宁死不屈,捍卫国权的碧血丹心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邹韬奋以笔代剑,怒斥敌寇,反对投降,勇敢战斗在民族解放第一线。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入侵。《生活》周刊不仅不停刊,还两次紧急号召“唤起民众注意,共赴国难”。随着淞沪抗战的激烈进行,大量的十九路军伤兵从前线退了下来,邹韬奋立即开办了一所伤兵医院,救护这些英勇的战士。他说:“自‘九一八’国难发生以来,我竭尽我的心力,随同全国同胞共赴国难。”他认为:“中国人的浴血抗战,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是抢救我们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

  (四)精神支柱——百折不挠,坚持真理的理想追求

  邹韬奋从小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五四运动以后,他成为一名积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战士。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邹韬奋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三、大力传承、弘扬韬奋精神

  邹韬奋在2009年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邹韬奋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韬奋精神内涵突出体现在为大众、敢斗争、爱祖国、有信仰4个方面,蕴含于人民立场、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理想信念4个维度。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韬奋精神的立足点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将精神动能切实转化为实践伟力,赓续红色血脉,激发韬奋精神的文化活力,让韬奋精神在当今时代继续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弘扬韬奋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服务读者?

  □马国仓


  韬奋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竭诚为读者服务”是邹韬奋说得最多的话,也是他做得最多的事,他用一生的新闻出版实践深刻诠释了这一精神,这也是他出书办报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当下出版业,一方面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充满挑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出版业的真谛都在于:有读者,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发展。而要拥有读者,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服务好读者。因此,迎接当下行业面临的挑战,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需要很好地传承、弘扬“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出版单位需要补齐“重作者、轻读者,重出书、轻阅读,重发行、轻服务”的短板。要向邹韬奋学习,心里有读者,一心为读者,真心连读者,在服务读者中把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进一步做好,让出版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得以更好体现,推动行业赢得更多读者,拥有更大市场,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韬奋精神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当代价值

  □周蔚华


  邹韬奋的大多数作品是娓娓道来的说理式论述,但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激情、意志力,一种有别于理性思维的非理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他对于所认定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第二,一种建立在基本信念基础上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对祖国、人民、事业、员工深深的爱,和对国家落后、社会乱象的痛心疾首及怒其不争的焦虑,更有对侵略者、对专制制度的仇恨、揭露和鞭挞。第三,对事业的忠诚、热情与激情。第四,坚毅的精神和意志。第五,重视隐默的知识,即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这些激情、非理性方面的内容,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不可能体现的,这是出版人的特殊价值所在,邹韬奋的激情、热情、意志力,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深深的爱,对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主自由而不惜作出个人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是任何再复杂的人工智能所不可实现的。韬奋精神非理性方面的研究,在今天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春秋》杂志主编)


  大学出版社更需要弘扬和践行韬奋精神

  □王焰


  背靠先进思想和知识聚集地,大学出版社更需要弘扬和践行韬奋精神,坚持自己独特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品格,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推动专业化品牌建设是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基于价值理念与目标的专业化出版,走与母体大学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聚焦有限资源,坚守专业领域做深做透,提升优势核心竞争力,并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出版融合发展更需要专业化的新业态。知识生产的数据化流程再造是核心,出版业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资产,通过技术手段将知识生产过程数字化,盘活内容数据资产,创新内容新业态,对大学出版社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也是大学出版社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继承和弘扬韬奋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坚守专业学术定位,用重点项目引领图书出版品牌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以专业化的精神和能力,多措并举为高校建设服务,打造中国学术专业出版的高地,让韬奋精神在新时代不断激发创造能力,促进新时代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以韬奋精神自勉 专注出版与服务

  □黄韬


  邹韬奋在他最后的手稿中总结生活书店基本精神,即“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志向相同的情谊、为读者服务的店训、韬奋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时代的洪流中也得到了升华,演变成为民族抗争、民族解放服务的一种伟大献身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韬奋精神本身有一个逐步演化、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出版事业的推进,不断地拓展、丰富和提升,从职业精神到服务精神,从个人魅力,进而到汇集同仁力量,最终形成以邹韬奋的思想理念为核心,同时融汇了一众集体智慧的精神传统。

  我们弘扬韬奋精神,其实也是在弘扬出版人共同的出版理想。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出版人肩负着出版事业的当下与未来,而作为三联品牌的继承者之一,专注于出版,专注于服务,我们当以韬奋精神自勉,与诸位出版同仁共勉。

  (作者系上海三联书店执行董事、总编辑)


  邹韬奋的立信情缘

  □赵新民


  在邹韬奋逝世8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这位中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重温他与立信会计出版社的情缘,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勇担责任与使命。立信会计出版社(原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与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于1941年6月在重庆创办。出版社成立于国家危亡时期,服务于战时文化供应及民族独立,体现了出版社的社会担当。

  一、相识相知、服务社会,相互见证成长

  邹韬奋与潘序伦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他们与黄炎培及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着诸多往来,并深受其影响。1926年,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潘序伦则在20—30年代先后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学校,并在《生活》周刊上发表多篇文章。《生活》周刊对潘序伦组织编写的《公司财政》、《簿记及会计学》、“立信会计丛书”等进行大篇幅的介绍与宣传。邹韬奋执笔《一个可靠的会计函授学校》,推介立信会计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效。这些文章见证了两位先生关心民众利益、重视职业教育、共同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

  邹韬奋和潘序伦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生活》周刊见证了邹韬奋走上新闻出版道路,并最终成为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潘序伦1924年留学归国后认识到旧式会计急需革新,于1927年创建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取“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生活》周刊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1931年,事务所为《生活》周刊双十特刊出具了印刷发行15.5万册的证明书,见证了两位大师在不同领域的共同成长。

  二、肝胆相照、相互支持,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与潘序伦积极投身抗日。1932年1月起,他们呼吁全国援助东北义勇军,捐助款项由《生活》周刊代收。社会上传言“援助东北义军之捐款,总数不下二三千万之巨”。对此,潘序伦十分愤慨,与徐永祚等人查核证实《生活》周刊经办捐款手续、账目清楚无误,并出具证明书公诸社会。

  1932年7月,邹韬奋等人成立生活书店,成为中国革命出版事业的中坚力量,出版了不少立信同仁作品,并委托潘序伦负责查账等事宜。邹韬奋等出版家的办刊理念和管理方式对潘序伦产生了重要影响。邹韬奋在上海筹办《生活日报》时,潘序伦是重要策划者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潘序伦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立信会计丛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徐伯昕及生活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的帮助下,潘序伦收回该丛书的纸型,使其得以在重庆出版,满足战时会计人才培养需求。

  三、赤诚报国、勠力同心,为红色出版事业不懈奋斗

  1939年年底,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生活书店等进步文化事业遭到严重压迫。1940年夏,周恩来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贯彻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方针。1941年,生活书店总管理处迁往香港,内地则采取分散、合作等经营方式。邹韬奋在离渝赴港前,托潘序伦等代为安排生活书店在渝职工。潘序伦决定创立出版机构供应会计读物。1941年潘序伦与邹韬奋在重庆集资成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潘序伦任社长,徐伯昕任总经理,诸度凝任经理;1942年成立桂林分社。同年,在党的领导下,用品社与新华日报社合作,在广安开设造纸厂,向《新华日报》、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等红色出版机构供应纸张,保证党报、党刊的正常出版。

  四、为国为民、共创伟业,践行出版强国使命

  邹韬奋与潘序伦相互影响、彼此信任,自觉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共同创办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为党领导的大后方进步文化事业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抗战时期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出版的“立信会计丛书”等,为中国近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和中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动中国会计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序伦、邹韬奋、徐伯昕、诸度凝等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创始人抗战时期开创了大后方专业出版新局面,是近代出版人在民族危机面前自觉践行文化使命的真实写照。我们要把韬奋精神融入新时代出版工作和事业追求中,以促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系立信会计出版社党总支书记)


  传承红色血脉 开创“三位一体”新局面

  □杨力


  作为立信会计出版社创始人之一,邹韬奋为救国运动、民主政治和文化事业不懈奋斗一生,堪称我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邹韬奋先后主持和创办了包括《生活》周刊在内的“六刊一报一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成为民众的“喉舌”。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怀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初心,1927—1928年先后创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学校,编写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两位先生在事业中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在党的指引下,为保存生活书店等进步文化事业的力量,支持党领导的进步刊物正常出版,1941年在重庆共同创办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在战时烽火中培养了大批会计实用人才,为社会提供财务审计服务,满足了社会对专业教科书的急切需求,促进了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及会计学的发展。

  两位先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始终是其共同的底色,也是他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出版社要以潘序伦、邹韬奋等老一辈出版家为榜样,弘扬他们爱国为民、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创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新辉煌。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