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文物故事》:
从50件文物到一本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考虑到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2023年年初,中共党史出版社决定策划适合大众阅读的相关选题,以更好发挥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根据主题图书要早策划、早落实的规律,我们当即动手。”中共党史出版社第二编辑部编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文物故事》责任编辑赵雨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说。
精选文物集结成书
党史社把选题思路放到邓小平同志丰富的遗物、文物方面——用图书呈现精彩文物,讲好文物背后故事,展现伟大精神。顺着这一思路,利用相关作者优势,党史社很快与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邓小平故里管理局沟通并达成一致,推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文物故事》一书。
“从选题到书稿,第一个要攻克的难关是文物选取。”赵雨表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陈着大量文物,到底该怎么选?为此,党史社确定了主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邓小平同志脍炙人口的名言,并围绕主题选取体现邓小平同志一生为人民奋斗、为人民服务的业绩和精神的文物。
记录邓小平同志赴法寻梦成为革命者的工卡,讲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手稿,见证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火箭模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专家从众多文物中精选了50件,从不同侧面呈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旅程。
站在出版社的角度,接下来要对精选出的文物进行再加工。将展柜中的50件文物集结成一本书,还需考虑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图书的篇幅限制等因素。如某几件文物涉及的故事有重复,就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合并或精简;有的文物没有确定的时间,而是一段时期内的,就要结合它关联的故事对文物顺序进行斟酌等。
反复查证字斟句酌
讲好文物故事,不是简单地附上解说词。赵雨说,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10余位青年学者,充分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补充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回忆,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深入、更生动。
参与撰写工作的青年学者长期从事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研究、宣传工作,在写作过程中,既抒发了多年来从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的心得体会,同时也借鉴、吸收了学术界的不少研究成果。在书稿撰写和编辑的过程中,作者数易其稿,既讲清楚文物本身的故事,也对历史事件作适当引申,同时充分尊重专家的审读意见和出版社的意见,对于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反复查证、修改,做到字斟句酌。
文物类图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图,仅靠文字无法给读者提供直观、丰富的阅读体验。除了确保内容的准确和严谨,作者还努力增强图书的可读性。为此,作者收集大量文物图片,增补与文物有关联的图片或找出同一张图片的不同角度,供党史社选用。如周恩来夫妇赠送给邓小平夫妇的一张照片,同时附上了照片背面周恩来的题字。这些图片也是对文物的辅证。
多种传播方式联动
2023年8月,作者定稿,把接力棒传给党史社。“我们希望把这本书做成精品。除了注重一般文物图书该有的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等特点外,我们还把它做成了融媒体书——依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资源优势,请金牌讲解员出镜,讲解文物故事。”赵雨说。
产生做融媒体书的想法后,党史社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进行初步沟通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此外,党史社还邀请百色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陈列馆等相关单位的讲解员走近文物,讲述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这些内容也录制成了短视频,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观看影像。
“这能让无法亲临邓小平故居参观的读者,通过我们的视频‘云参观’,进一步了解红色文物。”赵雨表示,此外,读者还可以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官方视频号上观看视频,多种传播方式的联动让红色文物的传播效果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