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京举行,中非代表聚焦媒体发展——

共同讲好中非合作发展故事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8月21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旨在通过媒体与智库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讲述中非合作发展的故事,推动中非关系迈向新高度。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讲好中非合作发展故事,已然成为当下中非媒体的重要议题。与会嘉宾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发挥自身特点 创造交流空间

  媒体智库作为中非关系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者、积极参与者、忠实记录者以及有力推动者,应深刻把握自身定位,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共同打造出适合双方文化交流的空间。

  对此,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刘健表示,媒体智库要广泛凝聚力量,共同打造中非务实合作的金名片。作为中非关系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推动者,媒体智库应更好履行传播中非友谊的职责使命,更好讲述中非团结合作的故事。

  同样致力于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还有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王杰群。她在发言中分享了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推动中非文化互鉴方面的四个努力方向:一是以内容创作为核心,培育传递中非友谊的优秀作品;二是以品牌活动为支撑,谱写中非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三是以数字视听为带动,构建中非民心相通的大舞台;四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拓展中非视听合作的新空间。

  除了深化中非媒体业务层面的交流互动,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坚实支撑。作为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机制的亲历者与受益者,非盟委员会主席办公室首席传媒官克里斯蒂亚娜·马东多—扬如对此深有感触。“2018年,我在中国参加了非洲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培训活动,这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她说,非中在媒体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她在内的许多非洲青年获益良多。

  打好科技基础 做好多样传播

  新时代的媒体传播根植于坚实的技术土壤。几内亚信息和新闻部部长法纳·苏马深情回顾了中国对几内亚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的鼎力支持,包括广播设施的建设、技术援助与设备维护,以及万村通卫星电视项目带来的459个卫星电视的覆盖,让农村人口也能畅享信息之便。赞比亚、布隆迪等国代表亦纷纷表达了对中国长期以来在技术、培训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非洲媒体事业无私援助的感激之情。

  面对AI等新兴科技的浪潮,各国代表展现出了浓厚的探索欲。加蓬新闻和媒体部部长兼政府发言人佐戈·恩东表示,需携手合作以应对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认为AI是人力的补充而非替代,加蓬媒体领域正积极寻求AI技术的应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邢博分享了总台在技术创新与多样传播方面的成果,不仅语种扩展至80种,包括新增弗拉尼语面向非洲受众,还与非洲媒体合作打造了多语种精品节目,如“当法老遇见三星堆”“非洲直播室”等。此外,总台还利用“5G+ AI”等前沿技术,为全球观众呈现了如“东非动物大迁徙”的震撼直播,展现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无限魅力。

  主动书写故事 塑造国家形象

  在本次论坛中,中非嘉宾共同强调了从自身视角出发讲述故事的重要性。刚果(金)新闻与媒体部部长兼政府发言人帕特里克·卡滕布韦认为,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都必须有自己的讲述方式,用本真的、多元的、具备特性的讲述方式进行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振华分享了创作《欢迎来到麦乐村》这部中非爆款电视剧的心得体会。他和团队赴非采风,采取国内拍摄+非洲拍摄结合的方式,尽量还原非洲风貌。他说:“如今这部作品正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热播,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非观众通过这部作品了解中国医疗队在非洲的非凡历程,了解中非人民之间动人美好的故事。”